标签:
杂谈 |
必修三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有一节是关于流域开发的,用的案例是美国的田纳西河,第一次讲这一节的时候,我感到无所适从,总感觉没啥可讲的。估计很多老师都有我这种体会,总以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就是让学生把这些案例背熟就可以了。
这就大错特错了。
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章堪称地理学科的灵魂,因为它关系到了人地关系。人类在地球上做的一件事情到底是好还是坏?一定要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来考虑。利大于弊,就值得干;弊大于利,就不值得干。
还有一点就是因地制宜的思想,人类在一个区域做一件事情,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做法。因为你的具体情况和别人那里的未必完全一样。
因此,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条件,你有什么有事就尽情发挥,有什么缺点就要尽力解决治理。
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要讲人类活动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条件进行巧妙对接,阐释清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给学生完整的分析问题的思路。
以田纳西河为例,作为一条河流。我们当然要先思考它3能为人类带来哪些好处?这就是流域开发问题。
一条河流的开发方向大体如下:发电、航运、供水、旅游、养殖、灌溉等。
发电,就是开发水能,必须在流量大、落差大的地方来进行,田纳西河的中上游具备这一条件,我国长江在阶梯交界处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
航运的地形条件恰好与发电相反,必须在地势平坦,且流量大、河流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没有结冰期,沿线经济发达的地区来开发。田纳西河的下游具备了很好的航运条件,人类又补充修了很多运河,使得航运条件更加便利。我国的长江就被称为“黄金水道”。不过,没有一条河流是万事俱备的,长江和田纳西河流量季节变化都偏大,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至于旅游、养殖、供水、灌溉就很简单了。旅游一般是在落差大,最好有瀑布的地方;养殖要在水库中进行,供水也是要借助水库为城市提供自来水,灌溉是在降水少的季节引河水灌溉农田。
再来思考一下田纳西河的缺点。
首先降水量大且季节分配不均,加之下游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极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应对的方式就是建大坝修水库,用水库来调蓄洪水。不过,田纳西河采用的是梯级开发的方式。就是在干流上修建一系列的小的水电站,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水能,最大限度的控制洪水。我国黄河上游就是梯级开发方式,什么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李家峡赵钱孙李家峡等。而长江好像就不是,直接上了号称世界第一的大三峡,好像一家独大的效果不如这种梯级开发的方式。至少是三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太严重了。
提到修大坝,还要多说一句,肯定要砍伐森林,这就会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滑坡泥石流、水库地震等一系列的灾害。
大坝的选址同样要注意,一般是选择工程量小、汇水面积大、避开断层和喀斯特地貌、迁移居民小的地方。
修水库同样还会提升河流的航运价值。
另外,我们再来看其余的开发方式还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什么问题?
养殖,不管是养鱼还是养王八,一定要使用饲料,这就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污染;旅游中很多游客乱扔垃圾,比如塑料袋、各种吃剩下的零时等。这些都会随河流流动,既污染了水质,又影响了轮船的通航。一些船的水下螺旋桨会被塑料袋缠住,动弹不得。
建坝修水库只能使其以下的河段的河流的流量变得更加稳定,同时水库还可以拦蓄泥沙。
一些特殊物种,比如长江中的扬子鳄会会洄游上溯,修建大坝时必须考虑周到,给它们留出通道,以免它们面临物种灭绝的危险。
再来看资源储备,田纳西河有丰富的煤炭及金属矿产,加之水能丰富,正好可以发展冶炼化工行业,这在当时就是高端产业。山上有树,还可以在采育结合的情况下发展造纸、木材加工等工业。
农业方面,借助多样的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林果业、渔业。
第三产业只能依靠旅游了,这一点很容易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刚才分析了开发河流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提醒人类必须边开发边治理,将各种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最后,人家田纳西河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有一个全流域统一协调作出决策的机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我国暂时不具备成立这一机构的条件,这就使得我们各省各自为战,不顾及下游的困难,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
你看,分析了这么多,环环相扣,有因有果,用一个逻辑链条就可以完美串联起来。
逻辑即因果,万事皆有前因后果。孩子们,抛弃死记硬背,借助逻辑的力量让知识自然生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