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材料情境体现的个性才是一道题的灵魂

(2016-04-18 11:39:10)
标签:

杂谈

做好一道地理综合题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扎实的地理“双基”。也就是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一点主要得益于讲台上老师的讲授。只要一个学生能做到认真听讲,主动完成作业,这项能力大抵是不会差的。具备了“双基”,学生就初步形成了分析问题的思路,知道从哪些角度入手。

二是分析材料契合题目情境的能力。也就是一道题的特色就蕴含在提供的情境之中,不一样的材料文字,不一样的图表,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对一个学生的思维引导方向是不一样的。而答案一定是首先照顾到题目本身独特的情境的,这是一道题的个性和灵魂所在。这种结合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才是一个学生的高水平思维能力的标志。这种能力不是老师能手把手教出来的,必须建立在这个学生不断自我感悟、不断自我反思的前提之下。

比如,最近我领着学生复习自然灾害。讲到洪涝,关于洪涝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思路如下。

洪涝的原因,一般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析。自然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支流、流域面积、地形等角度;人为原因从砍伐植被、围湖造田等角度考虑。

洪涝的防治措施,一般针对导致洪涝的人为原因。比如,退耕还湖、上游植树造林、加固堤坝,裁弯取直,修建水库大坝等。

这些知识是洪涝常见的共性知识,而一个学生仅仅具备这些应对高考显然是不够的。不信,看看下面的这道高考题。

[2014·福建卷] 图15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http://mmbiz.qpic.cn/mmbiz/Tc1bDU14qWzicsDW2sSZ2jNmCLV2CrXEYGvnsgyib2mGVvKqeqnsDsqrEyjn7Ek2icx1icIhaQLOQxUfe3XcqbYicib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1)说出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一问当然直接看图就可以顺利回答。关键是第二问,同样是问防治洪涝的具体措施,但题目却设置了一个情境,那就是滨湖的农业区。这个位置太关键了。就是鄱阳湖沿岸地区,你不经大脑分析直接回答修建大坝、裁弯取直,加高堤坝等都是不合时宜的。

你要想做好这一道题就必须设身处地将自己想象成一个生活在鄱阳湖的农民,为了预防洪水给自己的农业造成损失,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既然在湖边,很可能我围湖造田了,那好,第一条措施就是我退耕还湖

可不可以将洪水用抽水机抽走,当然可以,换个文雅的说法,就是完善排涝体系的建设。

能不能我不种水稻了,种了就被淹没造成绝产,索性我养鱼算了,这叫调整农业结构。

对了,不改养鱼的话,咱就培育耐涝品种。

还可以调整农业耕作制度,干脆洪水的这几个月我不操这个心了,直接外出打工去,等洪水褪去,在回家种地。

实实在在的措施固然重要,辅助的软措施同样重要。比如,建立洪灾预警机制、加强宣传提高防灾意识等。

这样一来,活生生的答案就组织出来了。

这才是真正的高考所看重的能力。与死记硬背无关,与单纯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无关。只与你独立的思考能力有关。

当然,死记硬背认真听讲交作业是催生思考能力的基础,但前者绝不会必然导致你的独立思考能力。中间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升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