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考四项能力
(2016-03-07 10:11:48)
标签:
专业业务 |
高考四项能力在做题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如下: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前提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核心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得分能力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基础能力
其中,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不足是考生无法得到高分的最主要原因。
考试大纲明确提出“描述和阐释事物——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阐释事物即对事物说明和解释”。
描述,是对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状态的描述,后者是对地理事物形成的影响因素或成因等问题的解释和说明。
换句话说,描述是对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状况进行直观的“笔录”;“阐释”则是对地理事物影响因素进行内在的“剖析”。
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得细致、全面、表达地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显示着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是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表象与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叙述。
很多高考题都形成了如下的命题格式:一是结合等值线或其他地理事物分布图,考查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的能力;二是结合图像阐释地理事物分布的区位问题或自然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成因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影响。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是解题的临场得分能力,但其背后是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作为支撑。
提升描述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必须掌握以下六个方法。
-
无论是等值线图还是其他形式的地理分布图,应把握地理事物分布的极值,再由极大值向极小值做连续描述。
-
观察等值线或其他形式的地理分布图,结合地理事物分布的成因,概括地理事物分布的分布规律。
-
依据图文信息,具体阐释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注重阐释语言的前后逻辑关系,保障文字的完整性。
-
注重运用学科语言,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一个明显表现是术语的使用。
-
平时掌握的知识结构并不能简单照搬到试卷上,还需要将试题具体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储备相结合,重新整合出试题的解题思路来。解题前,构建地形、气候、河流区位因素等主干知识与题目信息整合后的解题思维结构,控制得分点,强化理性的、动态的思维过程。
-
根据题干中动词内涵及该设问的分值大小,来辅助判断描述和阐释内容的详略程度。既可以避免小题大做,耽误时间,又可以避免大题简答,痛失分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