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怪选项描述偏激,只怨我们不够犀利

(2016-01-06 13:57:43)
标签:

教育随想

    选择题中很多题干的描述都是披着“以偏概全”的外衣,伪装得栩栩如生、煞有介事,将众学子纷纷斩于马下,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先看个例子,聊以证明。
     气候倾向率反映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包括气温倾向率(摄氏度每十年)和降水量倾向率(毫米每十年)。下图示意1965-2005某区域气候倾向率,读图回答12题。
不怪选项描述偏激,只怨我们不够犀利

1.图中四地气温、降水量倾向率最大的分别是(    
    A.
红卫    鸭绿河      B.勤得利  胜利  C.红卫    胜利        D.勤得利  鸭绿河
2.
据图可推测该区域(    
A.
地表侵蚀增强       B.活动积温增加   C.土壤趋于干旱        D.粮食产量降低

   第1题很容易,按照等值线的判读规律,大家很容易判读出。答案为A。

   第2题让很多同学栽了跟头,他们反复斟酌选项,却终不知所以,胡乱选个答案,最终通过率不忍过目。

   其实,材料提供的两幅图是内在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气温倾向率虽然数值不大,只有零点几,但都是正的,也即是图示区域全部气温倾向率都是在变大。而降水就不一样了,有的地方是零,没有变化。有的是正的,甚至达到32毫米,显然降水增多了。有的地方则为负值,显然降水减少了。

   再看看选项,A项地表侵蚀严重,对于降水增多的区域我们可以这么说,但还有降水减少的区域啊。这种说法显然有失偏颇。C和D一样,土壤趋于干旱和粮食产量降低只是针对水热条件变差的地区而言的,还有的地区水热条件变好了呀。

    这道题讲完了,学生也一定听懂了。但背后的思维根源却让人久久难以平静,为什么我们如此习惯偏激的言辞,以至于初次相识,让人笃信不疑?是不是我们轻信偏见,恰恰说明我们本身看问题就是充满偏见的。

    我们习惯了“总而言之、一言以蔽之”,再也没有动力去甄别独特的个体。

    别人以偏概全,我便一概而论,谁都不服谁。

    在这种评价下,一群人变成了一个人,同一种声音,同一种行事方式,被同一种特质所收容。

    事物变得透明简单,如同草履虫、阿米巴虫等单细胞动物。

    然而,很多东西都是易变的。

    可惜,先有结论,再有论据;先下总结,再做了解,都容易堕入思维僵局,进入认知的黑暗面。

    忽视细节的甄别方式对于人来讲是充满好处的,因为它可以降低认知成本,满足思维惰性,形成身份认同,达成自我保护。

    于是,管中窥豹以小见大。

    真正的思考是很累的。摒弃偏见、拒绝脸谱化、标签化,深入现象、因果、本质。

    类别化的认知是很危险的。我们会因为刻板现象的蒙蔽,而无视很多个体差异,这就具有潜在的危害。极容易沦为反智、反常识。

     不怪选项描述偏激,只怨我们不够犀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