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中四地气温、降水量倾向率最大的分别是(
)
A.红卫 鸭绿河 B.勤得利 胜利 C.红卫 胜利 D.勤得利 鸭绿河
2.据图可推测该区域(
)
A.地表侵蚀增强 B.活动积温增加 C.土壤趋于干旱 D.粮食产量降低
第1题很容易,按照等值线的判读规律,大家很容易判读出。答案为A。
第2题让很多同学栽了跟头,他们反复斟酌选项,却终不知所以,胡乱选个答案,最终通过率不忍过目。
其实,材料提供的两幅图是内在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气温倾向率虽然数值不大,只有零点几,但都是正的,也即是图示区域全部气温倾向率都是在变大。而降水就不一样了,有的地方是零,没有变化。有的是正的,甚至达到32毫米,显然降水增多了。有的地方则为负值,显然降水减少了。
再看看选项,A项地表侵蚀严重,对于降水增多的区域我们可以这么说,但还有降水减少的区域啊。这种说法显然有失偏颇。C和D一样,土壤趋于干旱和粮食产量降低只是针对水热条件变差的地区而言的,还有的地区水热条件变好了呀。
这道题讲完了,学生也一定听懂了。但背后的思维根源却让人久久难以平静,为什么我们如此习惯偏激的言辞,以至于初次相识,让人笃信不疑?是不是我们轻信偏见,恰恰说明我们本身看问题就是充满偏见的。
我们习惯了“总而言之、一言以蔽之”,再也没有动力去甄别独特的个体。
别人以偏概全,我便一概而论,谁都不服谁。
在这种评价下,一群人变成了一个人,同一种声音,同一种行事方式,被同一种特质所收容。
事物变得透明简单,如同草履虫、阿米巴虫等单细胞动物。
然而,很多东西都是易变的。
可惜,先有结论,再有论据;先下总结,再做了解,都容易堕入思维僵局,进入认知的黑暗面。
忽视细节的甄别方式对于人来讲是充满好处的,因为它可以降低认知成本,满足思维惰性,形成身份认同,达成自我保护。
于是,管中窥豹以小见大。
真正的思考是很累的。摒弃偏见、拒绝脸谱化、标签化,深入现象、因果、本质。
类别化的认知是很危险的。我们会因为刻板现象的蒙蔽,而无视很多个体差异,这就具有潜在的危害。极容易沦为反智、反常识。
不怪选项描述偏激,只怨我们不够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