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天听了上海教科所杨四耕教授的报告,讲了他上小学的一个故事。
自幼成长于江西山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物质条件极其匮乏,他十岁上小学一年级,小学老师就是小学刚毕业的村长的女儿,年仅12岁。他的成绩一开始很糟糕,父亲都用他的名字调侃道:“四耕啊,你就是一年四季在耕地啊。”
转变来自于一堂语文课上的造句练习,村长的女儿要求同学们用“一面......一面......”造句,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句式。他第一个举起了手,说出了这样一个句子:“战斗打枪了,连长拿着一面红旗,排长也拿着一面红旗,在冲锋的号角下,带领战士们勇敢地向前冲。”
全班哄堂大笑。
村长的女儿并没有嘲讽他,而是说:“杨四耕同学真聪明,想象力真丰富!”
他一听,腰板挺直了,坐得更加端正了。
村长的女儿又夸奖道:“杨四耕同学的学习态度非常端正,大家都要向他学习!”
杨四耕同学听了以后,从未感觉到学习这样有意思。
后来,他愈加勤奋,成了所在县的高考状元。
表扬的力量远大于指责对学生的刺激。总之,大拇指比食指更管用!
前一篇:《德国鲁尔区的探索》课堂实录
后一篇:我这样憧憬我的学生的人生道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