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程序式思维主要是为了应对综合题而提出来的,就是要让同学们做题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按照步骤有节奏的把题做全面做精准。一般来说,程序是这样的——
1.
每道综合题都会呈现比较多的材料,地理更是种类繁多。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地图,可以是表格。可以从材料一一直延伸到材料三。而这些材料将是我们做题的重要依据。先要认真读一遍。
2.
审问的文字都是很有讲究的,命题人员都是字斟句酌。“描述类”、“原因类”、“特征类”、“评价类”、“措施类”、“分布类”、“影响类”等都是同学们平时训练经常遇到的设问。如何应对我们都讲了一些固定的答题思路和模式,只需充分结合本题的材料和情境就可以回答得八九不离十。另外,审题还可以确定答案的来源方向。比如“依据材料二,怎样怎样”的类型就是要求你最大限度的分析材料二,从材料二中组织出答案,重心是分析材料。若是“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怎样”就是要求同学们既要分析材料,还应调动大脑中固有的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材料与积累二者都要兼顾。还有的压根与材料没有关系,完全凭借同学们的学科积累。当然,在做题时应当灵活处理,看似完全根据材料的设问,你也可以适当调动大脑知识,关键是看分值的高低,推测大概有几个要点,写完最重要的要点,再适当补充几个,以免遗漏,也就是说适当多写没坏处。
3.
材料的呈现方式决定了这一个题的难度,有的一眼就能看出,材料里已经完全把答案暴露出来。但大部分答案都需要从材料中推理分析出来,比如是沉积岩不直接说是沉积岩,而是写成砂岩,你要知道砂岩是沉积岩,这题简单了,你要不知道,这就是难题。折线图更是如此,这条折线和另一条折线之间隐含着某种相关性,变化的背后暴漏了人类活动的特点,很可能又引发了什么生态问题。这种深入的分析是同学们必须要锤炼好的,得益于平时做题的不断反思。结合设问,有方向的来分析材料,你就能确保答题的精准性。
4.
要点分析出来了,最后一步组织文字。要把答案写的准确而全面,简练而整洁。切忌拖拉冗长,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可以写上先导词,问的是原因,你可以写上“原因:”再写答案。这会让阅卷者一目了然。要点的组织要用序号呈现,这更会让阅卷者感激涕零,省去了他们瞪大眼睛搜寻答案的时间,这在夏日炎炎压力又大的阅卷现场不亚于一缕春风吹过,给你抬高一两分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你没有条理,加上字体再潦草一点,那就不会是一缕春风,而是一场沙尘暴,阅卷老师很烦很生气,给你胡乱画一个较低的分数也很正常。所以条理是很重要的。字迹不要求你像写书法一样苍劲有力,没那必要,但你必须认真写。字写得认真与否,一眼就能看出来。你不认真写就是对阅卷老师的极大不尊重,他就不会认真给你阅。
“读材料——审设问——系材料——组文字”,这四部是一个链条,是一种思维习惯,需要我们多多训练,在反思中养成。相信经过千锤百炼,我们一定会打败文综,打败综合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