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中国是没有食品工业的,吃的都是家里自己做的家常便饭,谈不上好吃不好吃。吃饱了就是为了干活劳动的。真正践行了“吃饭是为了活着”的人生信条。小商店里根本没有零食可卖。接触最早的零食就是浸泡后弯曲的面条——方便面,还是在我上了小学以后,大概是1987年左右。
我从小就没怎么吃过零食,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但
感觉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馋了,从小就被琳琅满目的零食包围着。零食就是好吃,因为零食的味道不是天然的,是人为用添加剂调配的,你想吃什么味就能做出什么味。周六没收了一张字条,上面统计了很多同学本周要买的零食,名字我连听都没听过。估计统计好收上钱来在委托一个能出校的学生从超市买回来。
吃零食并不可怕,但不能成瘾。做什么事只要成瘾,你会获得快乐,但同样会经历痛苦。比如上网打游戏成瘾,你会体验到打游戏的乐趣,但同样你也要品尝没有游戏可打的的痛苦。吃零食上瘾同样如此。最终还是个人自控的问题,有零食就吃,没零食决不能惦记。
再就是课间吃零食也要专心,吃零食就一心一意吃,认真品尝零食的美妙味道,不能边吃着零食还看书背单词做数学题,这不是装吗?你的嘴里满满当当,还能集中精力思考?不要装出很能学的样子,吃就认真吃,学就认真学。
中国传统文化里,过年过节的大席时绝不能允许妇女和小孩上桌的,只能是一对大人划拳行令。妇女在厨房做完饭后就只能等着,小孩在一边看着,尽管馋的都已经流哈喇子了也要忍着。等男人吃完了才能吃男人剩下的。当然这属于封建糟粕。现在可好,早早的就把孩子抱上桌,问孩子“宝贝,你想吃什么呀?”过去哪个孩子坐席要是站起来伸手用筷子夹离自己很远但又特别愿意吃的菜的话,父母抡起手就是一个耳巴子,骂道:“真没出息!”现在都在说这孩子性格好,很外向。
原因就是只有一个孩子,溺爱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