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不过颠倒一下
圆珠笔的诞生是一个奇迹。在当时,这就是一次伟大革命。但是,所有的革命往往都不圆满,圆珠笔也是。
人们很快发现了圆珠笔的毛病,写到最后,笔芯磨损,经常会漏油,一漏油就会污染整个纸面,又要从头再写。人们苦不堪言。
于是,研发公司不断更换笔芯,增加耐磨度,但耐磨度提高了,又出现了两个新问题。一是书写的润泽度下降,二是成本加大。简直得不偿失,研发公司准备放弃这项新产品了。
公司里一个打杂的,却突然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为什么要在提高笔芯的耐磨度一条道上走到黑呢?他大胆把事情颠倒过来,通过减少油墨的量,使得笔芯还没被磨损,笔墨就用完了。
这个惊人的转折,使得这项伟大的创造起死回生,进而风靡全球。
教育教学也是如此。
很多时候,我们只要把自己的教学颠倒一下,或许就能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我们办公室李处的儿子叫郭伯言,小家伙二年级,伶牙俐齿,非常可爱。放学后,常常在我们办公室做作业,伯言是个话痨,最喜欢交流,一本正经,常常惹得我们哈哈大笑。
但是,小家伙也有烦恼。烦恼的唯一原因,就是没有钱。腰里无铜,走路瘟怂。
前段时间捐款,大家都有钱,他没有。小伙伴有零花钱,他还是没有。这让他感觉很挫败。有一天,伯言向妈妈提出要求,希望通过家庭劳动,挣一点小钱。但李处坚决不把家庭劳动和钱联系起来。在她看来,孩子为家庭劳动是应尽义务,绝不能用金钱衡量。伯言的挣钱方案夭折了。
看着孩子很失落,李处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伯言正在学钢琴,但是不够专心致志。于是,她让伯言教自己钢琴。每周一节课。然后就是谈价格。伯言希望20元一节课,李处不答应。伯言说老师教我一节课200元,我一节课20元,够便宜的了。李处说,那不行。你自己去上课,一节课我花了200元,现在你教我,又要我花20元,那不公平。
伯言也感觉理亏,他也不贪心,就说那好吧,每节课5元钱。于是成交。一共安排5节课,李处为了让伯言高兴,同意给他30元。
伯言备课非常认真。先画一张表格,包含5次上课的时间、签到、交费。
每次都让妈妈签到。和老师一样,第一步就是明确任务,今天我们要教什么曲子;这个曲子的特点是什么;哪些地方是关键,容易失误。讲完后,还有一个环节就是让妈妈提问,刚才讲的哪些地方没有听明白,可以提出来。
然后,就是小家伙亲自示范。接着就是李处弹。伯言手把手指导。这样弹不对,那个指法有问题。应该是这样这样。据李处说,几节课下来,自己的收获很大。
而且,每次小家伙都留作业。一点也不含糊。一般一周他布置两个曲子。前段时间,因为我们高考的配套方案,几乎天天加班,李处累坏了,回家没有好好练。结果伯言检查作业时,非常生气。说:“这都两周了,就两个曲子,你还练得磕磕巴巴,其中还有一个是老曲子,这次我就让你过关了,下次可不通融了。”
下课后,伯言又点了两个曲子,李处不敢怠慢,说,你先示范给我看看。伯言有些为难,红了脸,因为那两个曲子,他自己也不会。于是,他又重新换了一个自己会的曲子,给李处演示了一番……
我后来听李处说,伯言的钢琴老师说,伯言最近听课极为认真,而且特别好问,钢琴学习似乎突破了瓶颈,技艺突飞猛进。
这个鲜活的案例让我深受教益。有时候不是教育太难了,而是我们教育人太没有耐心了。不过是颠倒一下,让孩子把“学”变成“教”,就有这样神奇的效果。
中国教育常常想当然,是感想式的,灵感式的,往往缺少实证精神和严格的学理论证。西方则不然,关于把“学”变成“教”的效果,西方早有实验论证。
美国缅因州国家培训实验室,对学生在各种指导方法下学习24小时后,对材料平均保持率的研究结果表明:“讲授5%;阅10%;视听结合15%;示范30%;讨论50%;实践学习75%;向其他人讲授或者是经历所学内容并立即运用95%。”
颠倒一下,小鸡变小鸭。让孩子给他人讲授一遍,比仅仅听老师讲一遍,其差距竟然达到90%,这就是方法的效果。而有时候,方法不过就是颠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