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被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蒙蔽了双眼

(2014-09-26 14:21:25)
标签:

专业成长

    今天在讲解季风环流时,突然意识到了一个自己多年来上课一直存在的错误。
    在讲解三圈环流时,我的思路异常清晰流畅,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30度附近的下沉气流显然不是因为30度附近的气温特别低,60度附近气流的上升也不是因为60度附近的气温特别高。
别被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蒙蔽了双眼
    然而,在讲到季风环流时,我一次次出现这样的错误。
别被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蒙蔽了双眼
    1月份,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低压,低压中心在北纬60度附近的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这个高压导致原本在60度附近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断裂破碎。而同纬度的海洋温度偏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位置在阿留申群岛附近。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对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确是由于热力原因特别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的,而阿留申低压的形成绝不是因为海洋温度偏高,而是因为阿留申低压本来就是副极地低气压带的一部分。60度的纬度不能再被看做低纬了,即便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水温会比陆地高一些,但再怎样高也绝不会到达令空气膨胀上升的程度。
    同理,7月份,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气温特别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低压中心在北纬30度附近的印度,印度低压把本来在30度附近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而海洋上也不是因为气温低而导致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夏威夷高压。30度的纬度比较低,水温再低也低不到令空气收缩下沉的程度。夏威夷高压在本质上就是副热带高压。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听话的是陆地,海洋上总是顺应气压带风带的一般分布规律。
    不要让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蒙蔽了双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