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学们疑难问题详解
标签:
专业研究教育 |
2.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
A.坡
3.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解析】该段铁路是上坡段,所以铁路不可能沿等高线布线;因为该段是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虽然是河谷,但冬季河流仍然结冰;根据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上坡段的坡向,所以铁路沿P箭头指示不可能向拉萨延伸;题干中“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只是说“上坡段某处”在拉萨以北,所以P箭头不一定指示北方。M、N间的堆积物在沟口处,所以是流水从沟里带来的沉积物堆积而成。如果是防御坡部位崩塌,T设施不应建在沟口处;T设施相当于一个隧道,铁路从下面穿过,沟里的洪水与泥沙从上面流过,对铁路起到保护作用;如果是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T设施应与河岸平行,而非与河岸垂直; T设施的一侧是山坡,所以并不是为野生动物留下通道。故第1题选B,第2题选C,第3题选B。
第二道:
1.近年来,该区域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主要表现是( )。
①土地沙漠化扩大 ②水环境恶化 ③洪涝灾害频发 ④水土流失增加 ⑤地面大幅沉陷
A.①②③
2.该区域的干流河谷地带没有形成林区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 )。
A.河道弯曲,冻土广布
B.地势较低,降水量多
C.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
D.山地阳坡,水分蒸发
解析 第1题,根据纬度、海拔等信息可判断该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呼伦贝尔草原),属于温带草原带。结合图示信息判断,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包括过垦(毁林毁草),过牧(草场退化),由此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加剧,进而河流流量减少、含沙量增加和农耕中的化肥农药带来的水污染等。因地处高原,且位于半干旱区,不会导致洪涝灾害。第2题,该题思路超出常规,用排除法较好。该区域内地势高差较小,因地形原因导致的降水差异不大,河床两侧排水不畅限制树木生长。因纬度较高,冬半年冻土层阻断水分下渗,也制约了树木根系的生长。答案 1.B 2.A
第三道:
读“我国某地农业建设模式示意图”,回答4-5题。
4.该模式最有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
B.南方低山丘陵区 C.内蒙古草原 D.黄土高原
5.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土壤盐碱化 C.森林减少 D.荒漠化
解析 此题关键是利用图中的关键词来突破。图中显示坡度较小的地形区发展节水种植业,而坡度较大的地区实行退耕种草种树;在沟谷实行筑坝蓄水,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一致。4题选D,5题选A。
第四道:
该图为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的草地退化情况。读图回答10~11题。
10.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的特点是(
|
|
|
|
|
|
|
|
11.影响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草地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
|
|
|
|
|
解析:10题根据图示分析,海拔3800-4000米,居民点密度和草地退化率成负相关;海拔5000-5100米草地退化了最小;海拔4300-4400米的草地面积大,退化率较高,所以退化面积大。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11题要看草场面积在中段面积最大,海拔过低或过高面积均不大。根据这一信息来判断看那个要素存在随着海拔先变好后变差的情况,气温先排除,一般情况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差;光照也可以排除,也是海拔越高,光照越强。只有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逐渐变多,后逐渐减少。迎风坡降水较多,土壤水分高,草场面积大。坡度越小,降水下渗越多,土壤中水分越多,草场面积越大。选B。 第五道: 一般经济理论认为,一个地区资源越丰富,其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但是,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由于经济过分依赖资源,资源丰富区域出现了产业结构扭曲、资源环境状况恶化等问题。有学者将此总结为资源诅咒假说。下图为中国能源资源分区示意图,据此和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
10.资源诅咒高危区 接触的新的知识,觉得挺有意思的,等分析完了找机会上网找找这方面的资料。题目主要明确的是能源诅咒区分布,这要引起注意。 A.生态环境恶劣、风沙活动强烈 资源诅咒高危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山西、贵州,是我国主要的产煤区。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又一次的用到,34个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必须掌握,当然还要有简称、行政中心的名称。因为有贵州省,那里降水丰富,风沙活动谈不上强烈,所以不对。 B.自然资源丰富、初级产业为主 都是我国的主要产煤大省,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是煤炭开采,初级加工等初级产业,所以是对的。 C.依靠资源深加工技术,收入高 这是这些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还没有到那个阶段,尤其是贵州,山西现在正在向这个方向转变,所以不对。 D.边境贸易吸引大量外商的投资 边境贸易的前提是要有陆地边境,贵州和山西都不是边境省区,所以不对。 11.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A.上海应主要引进西部资源,带动西部经济更快发展 B.青海省应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C.广东省将钢铁工业向贵州省转移,促进其产业升级 D.山西省应以煤炭资源为基础,谋求全方位多元发展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