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制造“布克现象” 提高教学效率
(2014-01-06 21:56:33)
标签:
转载 |
1.多一点愉悦,氛围不要太“物质化”。我们需要研究心情的教育对于学生学习心情的关注,体现了科学的教学观,更体现了一种教学的智慧。当心情的温度、色度、湿度合适的时候,才能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并且越是年龄小的儿童,就越情绪化,越是对学习心情的要求高。教师在实施教育时应不断地测定学生的心情指数,采用有效的方法对全班的情绪气候和个别学生的心情温度进行调试,从而稳定在一种冷热相宜的水平上。教育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心情、心境,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的心中多一点愉悦,多一些舒展,以最好的学习心态投入学习。
2.多一点自由,引导不要太“精控化”。我们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尤其是精细地指导,会对他们的思想与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控制甚至操纵,使原初的学习状态遭到破坏。目前,我们的教育教学越来越模式化、技术化,说到底,就是控制得越来越严密,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剥夺学生的自由。因此,我们要尽量减少教师的介入与干预,保护学生内在的自我运行秩序与环境;要减退那种精细指导的冲动,全力为学生的生命留白。我们应该洞悉: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主体积极参与,把学习变成一种满足生命需要的活动,不断地更新自我、增强自我的过程,我们应全力撑开学生个别化的心理空间。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人本化的课程、生本化的课程,需要我们倾注更丰富的选择性,让每个学生获得自由的选择。教师应努力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可能达到的能力出发,运用巧妙的教育艺术,把外在强加的学习任务转化为儿童内在的自觉要求。具体到计划安排、目标达成、时间运用、作业设计,尽量将它们规划为自助餐形式,甚至也可以有量身定制的内容,并且允许学生提出临时性的选择申请。我们完全可以像沙塔洛夫那样,把“布置”作业改为“推荐”作业,进行弹性化管理。学生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学习地点、组织形式、接受帮助的自由。实践证明,自由选择是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3.多一点随意,课程不要太“正规化”。我们不要急于搭建知识的大厦,不妨让我们的基础教育也像美国那样“水平低”,集中精力去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让他们轻松快乐、享受生活、善于社交、热爱自然。知识的建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早、过度的规范,对儿童将是一种钳制和压迫。而过度的正规化,更使学生远离生活,远离社会,远离真实。生活世界本身就是流动的、不确定的。只要有充实的生活元素、生命内核,课程运行的方式就不要太关注。我们应更多地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需求,打破本本主义的束缚,打破“按部就班”的铁律。像语文课程,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情趣指数,按照全班多数学生的心理顺序重新加以编辑。课堂运行的方式也可以更生活化一些,教学的时空也可以更开放一些,允许适当地调整教学时间,选用室外背景,还原课程的生活图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多一点余裕,规划不要太“致密化”。我们有责任满足学生“一切请让我自为吧”的正当需求,真正减少正规授课时间,缩小严肃课程的占有比例,切实增加自由学习与活动的时间,从而有效地稀疏学校严肃课程的密度。自由活动对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我们可以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每周将一个完整的下半天辟为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活动,使课外自由活动成为“学生的心灵乐园”;也可以仿效法国,实行“1/10课程控制”,确保自由课程占全年授课总时数的1/10。用这1/10的自由课程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野外实习、郊游、文体等活动;也可以仿效韩国的小学,实行每周一天的“不带书包到校日”,开展不用教科书的各种轻松愉快的活动;还也可以研究学习日本小学的做法,在课表上设置每周5节课的“白格时间”。只安排各种科技和其它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自由参加。
总之,我们要满足儿童非常喜欢游戏的爱好,不仅给儿童游戏的时间,而且使他们的学习生活也充满游戏的色彩。让他们尽情享受童年时光,有心情、有时间去挥发游戏精神,充分地展示自己独特的生命风采。教育并不是仅仅让人去出席教育的场合,它必须是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当中,于教育情境发生有机的联系。而这一切能够发生的前提便是“我是自己灵与肉的主人”。自由和谐的心灵才是每个人真正的主宰,外在的钳制都不能真正主宰一个人的思想,左右一个人的行动。自由、余裕、纯净、恬静,才是进入完美创造境界的最佳心境,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制造“布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