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感谢中回忆过生日的往事

(2013-12-11 09:00:13)
标签:

教育随想

教育

过生日属于精神享受,但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实现,比如起码要准备一份生日蛋糕。你可以说,买不买东西无所谓啊,语言上的祝福就足够了。是的,但前提是你必须要有过生日的意识,这种意识必须是解决了温饱之后才能产生的。

我的小时候生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在温饱还成问题的当时,人们是没有过生日的任何想法的。年轻人绝不会给老人大排盛宴过大寿的,更何况小孩子了。于是我天生就没有过生日的想法,更没有任何期待,以至于自己生日当天自己都意识不到。“没有过生日的习惯”这一根植于童年的思想估计终生也改不过来了。

但我的同学过生日我是亲眼见过的。最早是上初中的时候,有的家庭已经很富裕了,最初同学们互赠的礼物是贺卡,简单写上祝福的话语。同性之间很少,大多是互相心仪的男孩女孩之间借此机会表达爱意。但到了高中,到了县城,过生日的豪华程度已经让人叹为观止了,先是蛋糕的出现,我第一次见到了奶油涂抹到脸上的怪异场景,让我传统的生活观彻底颠覆,后来就是去饭店点满一桌子菜,要好的同学们边吃边聊,酒的出现彻底让过生日的本质发生反转,十七八岁正是年轻人在酒桌上相互搏杀的起点,于是酩酊大醉的场景接踵而至,好在当时的县城还没有KTV

我的一个同村的同学家庭条件优越,很快就与县城的孩子打成一片。他的生日到了,他也要模仿县城的同学庆贺一下。于是,给父母说:“做好饭菜你们就别在家里吃了,先出去躲躲,同学们来了,你们要在家的话,我们都放不开,乐不起来。”他的父母很不乐意,接受不了这种前卫的观点,但也不愿扫孩子的性,忍着出了家门,到邻村孩子的姨家去了。下午四点,父母再返回家路旁的沟里发现四个醉卧的青年,二男两女,自行车就侧翻在路旁,地上是一滩滩的呕吐物。回到村里,他的父母对邻居说,“谁家的孩子,真没出息,喝那么多酒,丢死人了。”邻居都笑,说,“那些都是你儿子的同学,你儿子在家也晕了。”父母大怒,抄起一根棍子冲回了家……

我的大学的一个同学非常有个性,他的十八岁生日当天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独自一人跑到泉城广场的献血车上献了二百毫升。回了才对我说,“今天我成人了。”当时他那严肃的表情至今让我无比敬佩。

工作以后,看着90后的孩子过生日,同样感慨万千。礼物之重,礼物的千奇百怪令人目不暇接。我也慢慢接受了过生日的做法。但还是觉得过生日的真正意义在于亲情的传达与反思,过生日首先选择和父母在一起,生命是父母给的,自己的生日是母亲的苦难之日,母亲10月怀胎,一朝痛苦分娩,数年辛勤带养,非常不容易,要使自己的生日有意义,那就是孝敬父母,尤其要孝敬母亲,给母亲打个电话,送去一声声问候和关心,这让母亲十分高兴。当然,生日,自己又长了一岁,知识增加了一分,社会经历多了一些,叫几个朋友聚聚,吃吃蛋糕,说几句知心话,相互祝愿,也是应该的,也可以说是有意义的。但借生日之由吃吃喝喝大闹一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很无聊。

前天是我的生日,我自己依然没有意识到,反倒是我上一级毕业的学生从我电脑的开机密码中推测出我的生日,给我发来了一条条祝福短信。他们是:刘淑彤、周启龙、李童童、李群、吕陈臣、王明磊、杨秀云、马晓卉、徐婧、张越、班山、王晓燕、韩婕、陈臣、董雪、张容银等,还有一个没有署名。十分感谢大家,让我一个从来不过生日的人,记起了自己的生日,开始有了过生日的原始冲动。大家对过往的回忆让我感动万分,也衷心祝愿大家珍惜青春年华,奋斗不止,大学时光快乐充实!你们的辉煌将带给我无限的荣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