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越来越喜欢自己思考,这是我一直大力提倡并鼓励的。通过思考,同学们在做题过程中养成了总结归纳的习惯,为成绩的提升插上了翅膀。但是,有的时候,动脑越多,产生的困惑就会越多。而这些困惑,还非常难以解释。
周末做了泰安市的一模试题,最后一道环境保护的选做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描述该地区干燥度(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分布的总体趋势,并说明原因。
(2)针对B湖日趋缩小的现状,有专家提出“治湖的关键是治河,治河的关键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治理思路。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并提出治理措施。
答案如下:
(1)由东南向西北增加;(2分);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2分);
(2)B湖面积的缩小主要与A河水量减少,断流期延长密切相关,A河水量减少、断流又与上游人类扩大耕地面积,生产生活用水增加有关。(2分);措施:退耕还草;节约用水;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推广耐旱作物,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共4分)。
问题出在第(1)问,属于分布类的题目,分布类的题目除非图形材料呈现的信息一目了然,否则即便你有清晰的答题思路,写出来的答案要点也未必能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由于钻得过细就会把答案的重点错过。这一问,不考虑太多的情况下,结合中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很容易得出标准答案(我私下也认为:其实这一答案只是顾及到了图的冬半部分)。但还是有很多好孩子整体的看等干燥度线,发现在中间是向南凸出的,整体趋势是自南向北增加,由于是向低处凸出,所以凸出的地方比周围的干燥度要高一些,为什么呢?肯定还是因为降水偏少的原因。或者也可以认为是由于祁连山的山麓地带干燥度要小一些,因为山麓地带有充足的高山冰雪融水最为水源。
徐婧同学就是这样想的,当她拿着卷子问我这样写为什么不行的时候,我真的很难解释清楚,只能归结于做题经验的积累。只要是答题,就有一个答题的基本规则、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而这些基本的原则、方法和思路是很容易掌握的,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反思和总结,就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但对于好孩子来讲,基本的东西抓住了,还应从细节上在打磨,争取把最难得的分数也拿到手,这就需要一遍遍的训练,在训练中积累经验,怎样写能最大限度的迎合命题人的意图,怎样写能够滴水不漏。现在看来,这个过程就是扼杀自我创造力的过程,无比惨烈,但我们必须面对。
我把原因归结到学生做题经验不足上是令我很尴尬的,尴尬的解释源于尴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