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嗡嗡声
(2012-12-09 14:21:04)
标签:
教育故事教育 |
早上八点钟上课,八点零五分左右我直接推开教室的门,走了进去。之所以用了“直接”这个词,是因为过去的我在推门进教室前总是要先翘着脚透过门玻璃向教室里偷偷观察一会儿,看教室的安静程度,看谁在讲话。这次直接推开门的瞬间我还是听到了部分同学轻声说话的“嗡嗡”声,八点上课都快五分钟了,还没有完全静下来,我有点生气,但忍住了,没有说话,内心在提醒自己不要发火。
虽未说话,但我的进入还是让让教室立即静了下来,这时的我只是“安静”这个词的代言人,仿佛我的额头镌刻着一个大大的“静”字。这从另一个角度能说明很多同学是知道上了自习课后是不能讲话的这一严格的纪律要求的。但上课铃的提醒学生置若罔闻,唯有老师的出现才能令其心生敬畏。我真的很难理解这一现象。上课的铃声和我的出现有什么不同吗?
不同之处就在于,铃声只是一种提醒的声音,对违纪的孩子不会有任何惩罚。而我则不一样,我能立即对违纪的学生实施惩罚。在我奉行“简单粗暴,行之有效”的工作初期,班内的纪律总是好的不得了。原因就是谁要被我发现自习课讲话,轻则点名批评,重则出去罚站数节课。孩子们都很惧怕。显然,高压之下能塑造出绝对的安静。但这绝对的安静并不是来自学生本人的内心意愿,他们只是惧怕受惩罚罢了。如果惩罚一旦消失,他们会露出本性,甚至都回不到还不如没有高压时的状态而走向叛逆的极端,还不如惩罚之前。所以唤醒孩子的自觉意识,走进孩子心灵,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该保持安静才是正确的教育之路,成长的主人是孩子自己。然而这样的教育之路非常漫长,需要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和很深的内在修养。
我在班内巡视几分钟后离开教室,隐于暗处再次观察,班内纪律安安静静,刚开始轻声说话的孩子也不再说话。这进一步说明刚才说话的孩子由于自控力差明知故犯而说话,我出现后尽管没有批评任何同学,但说话的孩子还是有一种负罪和内疚之感。故才不会趁老师走后继续说话。这表明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自觉意识,但还不稳定成熟,需要进一步督促,这种督促来自于老师的及时赶到,这就需要老师勤奋,经常往班里跑。假若我走后,班内继续说话,则说明一方面老师的思想工作没跟上,学生根本不接受上课安静这一纪律要求;另一方面,孩子的自觉意识相当差,需要下大力气培养。
不过,我从不认为任何学生的自觉意识都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一个班六十左右个孩子。他们的受教育基础、家庭环境各有不同,同样的教育方式在不同学生身上必然呈现不同的教育效果。有的不用引导,孩子心中有数;有的少加引导,好言相劝,就会聆听入耳,内化为自身要求;有的反反复复,你要沉住气,时间一长,好习惯也能顺理成章养成;有的则很难教化,转变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两年就能见成效的。但维持一个安静的高效的自习课环境是班主任的基本职责,班主任老师在对待不同学生分心说话这样的违纪时就不能方法单一。该引导说服的引导说服,我相信大部分孩子经过强调是可以步入正轨的。可有些孩子,你的谆谆教诲在他的眼里只是懦弱的表现,这更需要耐心,但绝不姑息纵容,该严肃处理、大声呵斥、适当体罚就要严肃处理、大声呵斥、适当体罚。该震慑的必须震慑,但事后的思想工作必须要跟上,让孩子心服口服。不能因为给这样的孩子留出足够的宽容空间而影响其他同学安静学习的权利。要上升到道德层面来理解自习课上说话的现象。干扰其他同学正常学习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还有一部分自习说话的孩子并非出于本意,但周围有一两个说的,这部分孩子内心就会经过痛苦的挣扎,我是说呢还是不说呢?这是由两种声音在他大脑中回荡,其一:人家都说,我也真想说,老师又不在,不说不就吃亏了吗?其二:别说了,老师这么强调自习课要安静,不能趁火打劫。但最终第一种想法战胜了第二种,其实他的内心是很纠结的。这样的孩子一经教导定会安安静静,不用大发雷霆。相信教室里的嗡嗡声很快就会销声匿迹。
老师们,沉住气吧!教育是慢的艺术。欣赏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成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