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还剩两个月,各科的课程基本结束。过去的时候这段时间是以应对学生毕业会考为主要目标而进行复习的,但由于大部分同学会考过关都没有问题,所以从今年开始,最后这两个月将直接以高考为目标进行一轮复习,也就是说,在形式上我们是高二,但在授课内容上已经是高三。
首先复习的是地球运动部分,这一部分是高中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前几次的讲解虽然感觉还可以,但总感觉缺乏一个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逻辑顺序。我苦思冥想,大体理了个头绪,希望各位同行指正——
一、首先讲明白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况。方向、周期、速度等,公转还要讲明白近日点、远日点、地轴倾斜等相关内容。
二、自转与公转的关系,连接二者的便是黄赤交角。顺便把黄赤交角的变化对地球热温寒三带的划分造成的影响讲明白。
三、接下来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可以先处理“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因为这一部分独立性强,可以单独处理掉。
四、接下来是昼夜更替。这时就应展示不同的光照图,此时的光照图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晨昏线,没有牵扯到地方时的计算,光照图相对简单,易于接受。分别展示侧视和俯视,以及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应渗透晨昏线的偏转,引出角度之间的关系,即太阳直射纬度等于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并与与晨昏线相切点的纬度数互余。讲述这一点将为公转后面讲昼夜长短的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接下来是地方时和区时。建议先别在光照图上讲解,出几道文字应用题让学生体会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转到光照图上,先充分理解标志经线的地方时的理解,比如:6时、12时、18时和0时的理解,让学生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然后再在不同的光照图上充分施展发挥。在设置好日期的变更问题,通过对零时和180度经线的确定来讲日期问题消化。
具体技巧如下:
1.认清三类线:经线、纬线(包括南北极点)、晨昏线
2.找准三种点:直射点(直射点所在日期为节气日)、晨昏线与赤道交点、晨昏线与纬线切点。
3.把握两个关系:直射点的纬度值与刚好发生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值互余;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度数与直射点的纬度相同。
六、展示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更高的光照图。从目前高考来看,给出的光照图都出奇的简单,几条线完事。所以多搜集几道典型高考试题,让学生的空间思维最后达到登峰造极的状态。尤其要补充以太阳直射点为圆心的光照图的理解。
七、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还有四季的更替内容相对独立,顺序处理即可。
个人浅见,还望指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