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当自己平时上课时,为了增大课容量,经常在幻灯片上把知识点直接呈现出来,并没有给学生留出太多思考的时间,然后就是让学生强化记忆。认为这种方式对付考试最有效,真是“短平快”。后来渐渐地明白,这种可就是典型的“满堂灌”,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满足了学生的应试需求,却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论的得出必须要经过学生的大脑思维,不能只拿学生的大脑当仓库。他们是需要老师引导来自己思考的。忽视了学生本人的心理感受,就是不尊重学生。
我开始调整教学方式,但学生一开始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上课积极性还是不高,对问题的讨论很平淡。我一次次期待学生的发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精彩火花,可大多数情况都让我扫兴。我开始找借口,是不是高中的学生已经麻木了?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关键是要设置出精彩的问题,只有学生对你提的问题感兴趣了,那你的课堂就成功了大半。备课,除了知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设置什么样的问题,能把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生成就会水到渠成。问题的设置不能太过简单,连深入思考的价值都没有,学生自然了无兴趣。最好是有充分的发散空间,让学生应接不暇,孩子们就会陶醉其中,当老师的就会看到孩子眼中闪烁的智慧之光。
再一点,老师还应善于引导,要知道,孩子的思维过程远远比最终得出的那个结论更重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比如:“大胆讲,我们需要你的发言”、“你的思考是无价之宝!”、“你的思维很独特,能说说你的想法吗?”等诸如此类的语言。
关键在于要拥有一种敢于尝试并坚持下去的勇气,同志们,大胆走下去,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变成思维的海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