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 阅读课 培养思维能力
(一)学生对阅读的文章缺乏兴趣。一方面市面上与课本配套的阅读材料内容紧扣课文或略有拓展,并附有习题,学生阅读这类文章多半固守课本的框框,只注重的是阅读结果的正确性,导致学生为做题而阅读,从而忽略对阅读材料的完整理解性和趣味性,而阅读后面的习题能否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待研究,阅读题材的单一,阅读只重习题的正确性,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方的差异,学生受生活经历和阅读范围的限制,缺乏对一些文章背景知识的理解,导致无法对阅读材料进行感知、分析、记忆、综合、判断、推理,这也是导致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的原因之一。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的思维能力训练缺少有效的指导和合理的调控,使得学生阅读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科学阅读策略。如学生“抠”字眼——遇到不懂的单词就停止阅读的脚步,翻课本,翻字典,等找到意思时因忘记一部分前面阅读的内容只得重新阅读;“读”而不“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学生习惯把阅读的语句先由英语译成汉语,再由汉语转化成英语,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始终受母语的影响,不能养成“全英”思维习惯。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教师因不能科学有效地将阅读的思维能力训练渗透到阅读能力的训练中,导致学生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挥。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的内容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内容太简单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太复杂也会使学生失去耐心。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易于接受和辨认直观的事物。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启发学生横向和纵向思维。
二、设计疑问导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主题导入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写出标题,让学生猜内容,从学生熟悉的东西出发,就主题展开讨论;教师、学生扮演角色,引入主题;放一首与主题有关的歌曲或谜语等。内容导入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提示或暗示,这样会激起学生的想象与猜测,启发学习的愿望,使他们成为积极地阅读者。通过设计疑问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最大程度地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发散思维。
三、想象情节的发展,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语篇教学时,可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四、创编故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教学内容,每位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对所给语言材料进行文本或情境的扩充、延伸,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无穷的创造力是需要老师去开发的。
逻辑思维活动是语篇阅读理解的核心,贯穿于阅读理解的全过程。无论是对句子、语段的理解,还是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都需要借助逻辑思维来完成。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