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2019-01-22 22:11:21)
标签:

法国旅游

巴黎卢浮宫

埃及文物

分类: 法国旅游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埃及文物馆入口处。沿着左侧上楼就进入埃及馆展厅了。 

大狮身人面像 红色花岗岩 高:183m;  宽:4.80m。

狮身人面像又叫斯芬克斯像,它综合了兽中之王、象征太阳的狮子以及国王的形象。其头饰被称为“尼美斯”的法老典型头饰、额头饰上的眼镜蛇是法老的保护神-乌赖乌斯,也是王室的标志之一。胸前的象形文字是国王的名字(古埃及象形文字中,法老的名字都写在椭圆形边框中)可辨认出国王的身份。专家们认为“斯芬克斯”一词源于古埃及语中的“seshep-ankh”,意为“生动的形象”。

这座巨大的狮身人面像发现于尼罗河三角洲东北部的塔尼,是阿蒙·雷神庙的守卫者。它是埃及境外保存的最大也许是最古老的一座狮身人面像。狮身人面像象征着法老的威严,他的头部以国王脸部为特征,是国王“活生生的形象”。此外,它还象征着与太阳神的神圣联系。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进入埃及馆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盘腿而坐的书吏》,法文名称:Le Scribe accroupi
,卢浮宫镇馆珍宝之一。
 

古王国时期,第四王朝(?),创作于公元前2620年—公元前2500年间


埃及,萨卡拉(Saqqara),萨拉匹斯神庙(Serapeum)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巷道以北


雕像以石灰岩绘制,双眼的镶嵌材质为岩石晶体、菱镁矿(镁的碳酸盐成分)及铜

砷,胸部的乳头位置以木头雕刻而成


高:53.70厘米;长:44厘米;宽:35厘米

此雕塑是于1854年分享埃及考古发掘的成果,由埃及政府馈赠的礼物。 



E 3023

叙利馆
二层
The Old Kingdom, c. 2700–2200 BC
Room 635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盘腿而坐的书吏》雕像是卢浮宫古埃及文物部最闻名于世的雕塑之一。虽然它享有盛名,但我们对其所表现的人物一无所知:他的姓名、头衔,甚至是他生活的确切年代,我们都无从知晓。尽管如此,这尊雕像还是深深打动着前来参观的游客。

令人惊叹的雕像

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书吏雕像,盘腿而坐,右腿交叉叠在左腿之上。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对其脸部的刻画,尤其是其镶嵌的双眼之极强表达力:眼白部分是由一整块白色的菱镁矿镶嵌而成,并带有红色纹理,瞳孔则由嵌入其中的岩石晶体组成,肉眼可见的瞳仁部分经过细致地抛光处理。眉毛用黑色线条描画而成。雕像的双手、手指及指甲都经过精细的雕琢。胸部显得肥大,乳头部位则由两个木钉锲入。雕塑在1998年曾经进行过一次清洗处理,以突现出其本身保存完好的古旧色彩。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一位无名氏

盘腿而坐的书吏于古王国时期雕刻而成,这段时期起始于约公元前2700年的第三王朝,湮没于约公元前2200年的第六王朝末期。被埃及人视作黄金时代的古王国时期,以其卓越非凡的艺术创作而独树一帜。尽管对其身世来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人们还远远未能解开围绕书吏雕塑的所有谜团。书吏雕像与其他大部分古埃及雕塑不同之处在于,其上没有标明辨别身份的象形文字铭文。实际上,承托书吏雕像的半圆形底座本应镶嵌在另一块更大的题有其名称及头衔的底座里,正如其它收藏于卢浮宫的雕像一般,塞特卡王子雕像(位于22号展厅)恰是例证。但是这个大底座却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我们获知书吏雕像是与古王国时期的其他六尊雕塑同时发现的,这些雕塑都于卢浮宫展出。这六尊雕像其中之一名为贝埃尔内弗尔,他生活于第四王朝,第二尊雕像属于宰相卡伊,生活于第五王朝,他的坟墓也位于萨卡拉的同一地点。另外四尊雕像是分管田地的书吏,名为塞凯姆卡,雕像也始于第五王朝。盘腿而坐的书吏雕像是卡伊,贝埃尔内弗尔,还是塞凯姆卡?雕像到底属于其中之一,还是象征着姓名不详的第四位人物?无论他是谁,盘腿而坐的书吏雕像描绘的极有可能是一位非常显赫的达官贵人,可能属于大金字塔时期。

工作中的书吏

在埃及学研究中,“书吏”一词是古埃及法老时代政府部门中,上至王国的大臣,下至行政机构级别最低的雇员在内的所有等级官员广泛使用的称谓之一。书吏一项主要的基本职责,就是管理国家财产和人事调配。大臣和重要行政部门的长官手下一般都有几百名官吏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此外,每个大地主都任用书吏组织、管理并监督农业生产活动及手工制造业:例如分管田地的书吏、分管仓库的书吏、分管粮食的书吏及分管大小牲畜的书吏等。在神庙和金字塔任职的书吏则负责后勤管理工作。

盘腿而坐的书吏左手持一张局部展开的莎草纸。纸莎草是盛产于埃及的水生植物,被古埃及人广泛使用来制造用作书写介质的纸张。书吏所穿的白色缠腰布,紧紧地绷于膝盖上,让其能够以此为支撑进行书写。书吏的右手本应持有一支笔,今天已经不知所踪。

参考文献

- BOUQUILLON Anne, "La couleur et les pigments", in Techne 4, 1996, p. 55, fig. 6.

- L'Art égyptien au temps des pyramides, Catalogue de l'exposition, Editions de la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Paris, 1999, pp. 383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图坦卡蒙(Tutankhamun)。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第十二位法老(在位时期大约是公元前1336年—前1327,有多重说法)。他原来的名字叫“图坦卡吞”,意思是“阿吞神的仆人”,后改为图坦卡蒙(第十位法老埃赫那吞曾将崇拜的阿蒙神改为阿吞神),意思是“阿蒙神的仆人”,这也说明了他的信仰从崇拜阿吞神转向崇拜阿蒙神。

图坦卡蒙9岁登基,19岁病死,在位不到10年,从他的统治来说政绩一般,他的闻名完全是因为他的墓葬被发现的传奇。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和他的资助人卡纳冯伯爵在资金和精力耗尽,几近绝望之时发现了传说中的位于帝王谷的图坦卡蒙墓。由于墓的隐蔽,三千多年从未被盗。墓葬和文物震惊了当时的世界。而后来参与考古的人有很多在3年多时间内陆续死去更是产生了“法老的诅咒”的神秘。

埃赫那吞Akhenaten,又称阿肯那顿、阿蒙霍特普四世或阿蒙诺菲斯,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第十位法老,在位1353–1336 BC或1351–1334 BC。图坦卡蒙的父亲,埃及著名法老之一。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阿蒙神的女崇拜者》,第22王朝,公元前850年左右。被称为埃及最美的铜像。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卡罗玛玛《阿蒙神的女崇拜者》第十三王朝,公元前850年左右

铜制,镶嵌金、银和金银矿,高:52.5cm

这座小雕像表现的是“阿蒙的妻子”。在见到这座“埃及发现的最美的铜像”之前,埃及人追求修长体形和柔和线条的审美标准早已令商博良赞叹不已。作为奥索尔孔一世的孙女,这位公主甚至带有法老的标志物,手里拿着一个叉铃(一种打击乐器),以唤起她丈夫阿蒙神的激情。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守护死者的女神以及生命与健康之神伊西斯Isis,欧西里斯之妻,荷鲁斯之母,埃及神话中最受欢迎的女神。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阿肯那顿像》,公元前1353-1337年之间,埃及的新王朝时代,法老王阿蒙霍特普四世因为改变传统信仰,把原有的阿蒙(Amon)神信仰改为阿顿(Aton)神信仰,因此也把自己的王名改为阿肯那顿。他创造了了一种诗意而梦想的“阿马尔纳”(Amarna)风格,在这件自己的头像中就有拉长鼻梁的变形,使脸部出现梦幻表情。

阿肯那顿和他的妻子奈菲尔提蒂(Nefertiti)都创造了古埃及文明最优雅的抒情美学风格。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阿肯那顿四世头像》Akhenaten,也译作埃赫纳顿),第十八王朝时期, 埃及政府赠品

公元前1350年左右,着色粗陶,高:1.37m,宽:0.88m。

这尊雕塑单独在一个小展区。刚刚看到这尊雕塑时,以为是一个现代抽象雕塑,没有和古埃及联系起来。因为它不符合我看到的古埃及雕塑形态。

发现古埃及雕塑一般都是法老国王正襟危坐,两手放在膝盖上,神态严肃。由于姿态形体面部表情的的模式化,他们之间有时很难区分。据说古埃及做一幅画或浮雕有一系列神圣的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

而法老王埃赫那顿时期进行了一些列的政治、文化和宗教变革。人们打破了这种一直以来的艺术模式,工匠可以按照自己的观察如实雕刻。这个时期的艺术创作摆脱了以往的条条框框,以写实为主。这种在当时算创新的表现手法使他成为以叛逆而名垂青史的法老。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奥索尔孔三件套 》,  第二十二王朝 ,公元前874至前859 年左右

金、天青石、红玻璃,高:9cm,宽:6.6cm

这件挂饰虽然体积不大,却是金银制工艺品中的一件不朽杰作。它表现的是古埃及的圣家庭,中间是司阴府之神欧西里斯,他的左边是妻子女神伊西斯,右边是长着鹰首的儿子荷鲁斯。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欧西里斯身旁围绕着自己的继承人:右首是一位无名的埃及国王;左首是其子荷鲁斯,隼头人身的神,头戴两顶分别代表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王冠,因为荷鲁斯继承父位成为整个埃及的国王。自此以后,每一位埃及的统治者都成为一个“荷鲁斯”。群雕中三人的额头上都有立起的眼镜蛇——乌赖乌斯,王室的标志之一。


欧西里斯(Osiris)大地之神的第一个儿子。 与其妹妹伊西斯结为夫妇将埃及引向繁荣的伟大法老。被自己的弟弟赛特嫉妒。并在一次酒宴上,被弟弟用阴谋害死。

根据神话传说,欧西里斯是一位善良、开明的埃及古王。在被谋杀以后,他成为亡灵之王。因此在雕像上可以看到欧西里斯身上有很多埃及王国的标记:两根权杖(一根为鞭形,另一根为钩形),高耸的头冠两侧各插一根鸵鸟毛,下颏的须髯卷曲着向下延伸。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伊西斯哺乳荷鲁斯》。伊西斯Isis),是古埃及神话中的生命、魔法、婚姻和生育女神,赫里奥波里斯-九柱神之一。她被视为完美女性的典范,不仅在古埃及是最重要的一位女神,而且也影响到包括古希腊古罗马在内的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乃至天主教中的圣母子的形象,都与古埃及艺术中伊西斯怀抱年幼的荷鲁斯形象雷同。

她被视为伟大的母亲和忠贞的妻子、自然和魔法的守护神。她是奴隶、罪人、手工业者和受压迫者的朋友,她也听取富人、少女、贵族和统治者的祷告。伊西斯经常被描述为是荷鲁斯的母亲和保护者也被称作亡灵和幼童的保护神。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普萨美提克二世(Psammetichos II)的石雕祈祷跪像。普萨美提克二世是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公元前594年-公元前588年在位)。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女神赛克迈特》,来自卡尔那科得穆特神殿,最早在底比斯河左岸,是阿梅诺菲三世时期的雕像(公元前1391年-1353年),材质是闪长岩,高1.78米(不包括圆盘),宽0.55米,厚0.95米。

赛克迈特(Sekhmet)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战争女神,也是法老的守护者,形象为狮头人身,是创造神卜塔的妻子,她的名字意为“强大有力”,传说中她的呼吸创造了沙漠。早期的赛克迈特同时也是太阳女神,在绘画与雕刻中,她常以头顶太阳圆盘的姿态出现。

赛克迈特原本是上埃及的神祇,下埃及也有位相似的战争与太阳女神芭丝特,随着上埃及征服下埃及,她也逐渐变得比芭丝特更具影响力。

传说赛克迈特被派去挑起战争,以对付那些认为太阳神拉已经变弱的人。由于她破坏的范围实在太大,最后拉不得不设计制止她,拉用石榴汁将一湖的啤酒染成红色,骗她喝下这些让她误以为是血的湖水。塞克迈特终于醉倒,人类也因此得救。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内萨和塞巴

第三王朝,公元前2700年至前2620年左右

雕像,着色石灰岩,高:1.65m,宽:0.40m

这些真人大小的显赫人物雕像是在墓穴里所发现的最早的雕像。他们的作用是呈现死者的形象并保证他们来世再生。虽然雕像的身形笨拙,姿势生硬,但脸部的优美线条足以证明作者对艺术的敏感。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大臣夫妇像》,此像于吉萨的古墓玛斯塔巴中发现,是古埃及第五王朝的作品。

时 期:公元前2500-前2350年

材 料:石灰石

规 格:高52.8厘米

存藏处: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此像于吉萨的古墓玛斯塔巴中发现,是古埃及第五王朝的作品。雕刻的全身敷彩的一对夫妇形象。其中左边的男子叫哈尔加(Raherka),是当时国王的枢密大臣,皮肤呈桔黄色;其妻子名叫麦斯安(Merseankh),皮肤呈浅黄色。他们相偎作偕行状,其中男子大臣的衣着是当时埃及人习惯着用的一块的短围腰布,其妻则身着浅色长袍,身体姿态极佳,显见出当时雕刻家技艺之高妙。这尊雕像堪称古埃及雕刻艺术中的杰作,是充满庄严神秘气氛的埃及艺术中少有的极富人情味的作品之一。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头顶祭品的女人》,第十二王朝初,公元前1950年左右

涂料着色榕木,高:1.08m,宽:0.14m

达官贵人的墓穴中常常放置着许多小雕像,象征仆人在冥间陪伴逝去的主人和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这个年轻女仆姿态优雅,带有典型的东方艺术韵味。尽管她身着长袍,仍能明显展示出身体曲线的优美婀娜。她右手持水罐,头顶一盒食物,水和食物应该都是供奉给墓中人的。有人说,最上面是一条牛腿。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木雕夫妇像,这是古代埃及最著名的木雕像,有些破烂腐朽。埃及文明多以石雕制作人像,石像的意义在于在墓葬中肉体永垂不朽,如同制作木乃伊一样。因此学者们认为这一件木雕表现的是庶民百姓,而非皇室贵族,所以使用了容易腐朽的木材。公元前2350-2200年的作品。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乌木人物雕像,国王的仆人。公元前1350-1300年间。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图伊夫人 第十八王朝 

公元前1550-1295年左右,鸡蛋果木身体,乳油木底座。

高:33.4cm,宽:8cm

图伊夫人是阿梅诺菲斯三世时代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被称为“明神的后宫主管”。这尊小雕像为葬礼所用,主人公脸部轮廓柔和、宽宽的假发细致逼真,优美的身形裹在一件带有皱褶的长裙里,是十八朝雕刻不多的精品。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巴黎卢浮宫:埃及馆雕像

 

《坐着的猫》,公元前700至前600年左右。

小雕像,铜质,眼镜周围为蓝色玻璃,高:33cm,宽:25cm

女神巴斯黛特常被刻画成一只母猫。从她所在的城市布巴斯迪斯乃至整个埃及发掘的大量刻有女神头像的还愿品,证明信徒对她的虔诚。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猫木乃伊,四周精心裹着绷带,它们先被当做贡品,然后葬在专门的墓地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