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小麦分蘖多少与相关

小麦是群体作物,群体作物的产量离不开分蘖发生和分蘖成穗率。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小麦品种介绍都要说到分蘖。譬如,分蘖力强弱或多少,分蘖成穗率的高低等。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认为分蘖能力强,分蘖成穗率高的类型较那些分蘖能力弱,分蘖成穗率低的类型要好,或更招我们“待见”。
但在接触不同类型小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那些分蘖能力强的类型,有时不一定就成穗率高,相反,一些分蘖能力不是太强的类型,它们的分蘖成穗率反到高、或较高。
今天恰好有同行朋友向我提问这些关于分蘖的事儿——
在同样的播种期,地块和同样的水肥条件下,如果材料间,分蘖多少差异明显,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是材料自身的差异,或与基因型、与类型有关。
这里的”同样条件“下,很关键!
图片1和图片2是两个非常能说明问题的类型。“同样”条件下,它们的分蘖数都快要成为“倍数”关系了。
照片中,两种类型在告诉我们,那些茎杆、叶片偏细,习性匍匐的类型,分蘖容易多,甚至很多!譬如,济麦22及同背景材料,譬如,石农086类型和背景材料;相反,那些株型较紧凑,叶片较宽,茎杆较粗的类型,分蘖就不容易较多,譬如图片中的龙堂4号类型。

分蘖多的类型,也不都是成穗多的类型,譬如那些幼苗习性过于匍匐的类型,它们分蘖很多,大多却成穗很少,譬如我们的“二瓦”类;而有些分蘖相对较少,但成穗不一定很少,譬如原北部冬麦区对照品种京冬8号就属于这样的类型。而这样的类型,往往叶片夹角相对较小,分蘖不多,但它们容易成为大蘖,这样“成穗多”也就容易被我们理解了。
“同样”条件下,为什么分蘖数相差如此的多呢?
我怀疑,那些分蘖多的类型,它们实际是按照分蘖发生规律进行分蘖的,譬如,现在的叶龄是8,对应的分蘖数就是13个分蘖。当叶片数是9时,对应的就是21个分蘖。
龙堂101,现在的叶龄应该是8~9片;”同样”条件下龙堂4号的分蘖则很少,10个多,看似只是龙堂101的一半,但也“符合”它自己的分蘖发生规律——第一个分蘖缺位了!
一般不易发生分蘖的类型(株型较紧凑,叶片较宽,茎杆较粗的类型)往往容易缺第一分蘖,这样它们分蘖发生就较龙堂101类型晚了一片叶。我们假定它们都是9叶,龙堂4号的分蘖就是9-8(叶)=13个分蘖;龙堂101的分蘖数就是9=21个……这样看,它们的“理论”表现,就与我们所看到的现象相符合了。
小麦是分蘖作物,条件适宜,分蘖就会发生,而发生的多少,与品种类型相关性极大。当然,环境条件好时,分蘖也容易发生、不容易缺位。
我们说的这些与分蘖发生的“条件”包括很多,譬如种子大小和质量,土壤墒情,播种深度,播种时期,播种质量及播种后是否及时镇压等。
小麦能否按照分蘖发生规律进行分蘖,也是对我们种植或栽培管理水平好坏的检验,有些问题是我们人的问题,与小麦自身关系不大。
最后的总结,就像我和朋友聊天中朋友所说:分蘖多少关系不大,最终有多少成穗、或成穗率高(能够达到合理群体要求)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