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而不倒”

“高而不倒”,说的是小麦在茎杆高、产量高的前提下,不发生倒伏——什么情况下都不发生!包括雷雨、大风和冰雹的“伺候”。
听着“这话”给人感觉我们是在吹牛!
不!不是吹牛,是我们正在干这些事儿。图1.雷雨、大风加冰雹过后,部分小麦品系倒伏了。小麦在群体大、产量高时,最容易发生倒伏,所以,高产与倒伏就是一对“孪生兄弟”
图2.2023年夏,雷雨、大风加冰雹过后,茎杆高、且产高(收获后,经过比较,较对照品种增产幅度达30%)的小麦品系没有出现倒伏
图3.材料有了突出表现,就会让我们有想法、就会让我们有的干(没有具体想法、或没有价值的想法时,尽量不干或少干那些没用的)——拔单株、量株高,根据株高和单株产量将个体排队……
图4.不量株高,我们已经有些年头儿了,原因也简单:从育种田里选回来材料的株高和茎杆质量都是经过选择能过关的,拿回室内后,再量株高就属于多余!但,这个材料需要量一下了
图5.Q43群体下的单穗表现。这个材料茎杆偏高、穗子较大,在“一定的群体”下,穗粒数、千粒重都较高,这就有意思了。大多情况下茎杆偏高都是这样表现的:茎杆偏细、偏软+较小粒+较小穗+分蘖多……
从照片中我们看到,考种测量株高的这个材料,其株高已经到了89厘米,但我不嫌它高,甚至还嫌弃其不够高呢!
这个材料,穗子大,平均穗粒数达到38粒多,2023年的群体千粒重是49.2克,每亩穗数是47.6万……关键是,茎杆质量好的不行,即使是雷雨大风+冰雹,也没办法令其倒伏!
本品系,在群体下,已经经历了两次雷雨大风和冰雹,它扛住了!
在这个品系中,我们就是要选择更高一些的个体,看看不同个体间,高与矮个体产量优势表现……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高的群体中选较矮的个体,这样可能有将产量高的类型也给选择掉了的嫌疑。这些,我们没有验证过,因为怕倒——一旦倒了,什么都没有了意义。
育种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并不是没有想到,但想到了也没用,因为“目标”材料不凑手,非要去实施,效果不会令人满意,甚至还会获得很糟糕的结论。
两年前,我写的《在提高茎杆质量的道路上前行》,说的就是这个组合、这个品系的前身。
超高产,或培育“超级麦”,再一个劲儿的降杆不行(但在没有茎杆质量好的资源时,为了高产、为了不倒,也只能是如此)!
依据袁隆平先生的“超级稻”模式,小麦要实现超高产或育成“超级麦”,怕倒伏,光靠降低茎杆不行!茎杆高度只有在“基本高度”的前提下,提高茎杆质量,保证有更合理的生物产量,这也与我曾经提倡过的“二瓦”高产理论相吻合了。图6.袁隆平先生的超级稻株高已经达到了2米,但人家并没有发生过倒伏!为什么?茎杆质量好呗!在茎杆质量好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无限制的设计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无限制的想象和创造小麦单产水平了
当有了能“扛住倒伏”的(资源)材料后,我们就可以将那些茎杆偏高、产量超高的,但一直在倒、或怕倒的类型与其组合了,期望它们的后代也能像袁隆平先生的超级稻一样,每亩奔着4000斤去,禾下可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