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堂一号抗寒性好之根源

(2022-12-28 10:48:33)

今年冬天冷了,龙堂一号的越冬表现牛了。

龙堂一号抗寒性好之根源

为什么这样的牛呢?

龙堂一号亲本组合是:济麦22/4520. 人们对济麦22熟悉,但4520是什么知道的不多。这样就有感兴趣的同行朋友向我问起:龙堂一号亲本组合中的4520是什么?

简单的回答就是:4520是我们在2000年初的一个4代品系。

当我感觉上述这样的回答有对朋友不负责的嫌疑时,4520、和4520为什么与济麦22组合等,就招出了下边的话题——

1)见识和改造乐亭639

2000年初,我们曾经有过要将农大小麦组育种基地从北京搬到河北涿州农场的想法。在这个想法的驱使下,我们就去了涿州农场考察。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农场种植的小麦多是乐亭639这个品种,于是我们就问带领我们考察的涿州实验站站长:乐亭639这个品种都有什么好?

高克超站长回答说,乐亭639在这里表现越冬性好,成穗多、产量高;除了白粉病重一点儿、籽粒小一点外,没有其它毛病。这里的农民已经“很认可”这个品种了,所以才种植的面积大,且实验站周边的农民也多是种植这了个品种。

考察回来不久,张存利(现在许昌农科院小麦育种)不知道从什么“渠道”拿到了乐亭639的种子,并分给了我一些。

翌年,我用从刚刚从中国农科院搜集来的CA0392与其配制了单交组合,即:乐亭639/CA0392

CA0392是一个抗白粉病,强筋、茎秆偏矮,但丰产性欠缺的高代品系。当年,能够有明确抗白粉病表现的材料还是较难得的,同时再结合其表现强筋、矮秆……这对应乐亭639的“白粉病重”,其就是很不错的抗白粉病“目标”亲本或“中间材料”。

2)农大189的启用

在琢磨这个(乐亭639/CA0392F1组合时,我感觉两个亲本籽粒都偏小,且都有偏晚的毛病,这样的组合后代在高产潜力上会是个欠缺。

于是,第二年的三交组合亲本我就用了农大189来做为“修饰”。 即:(乐亭639/CA0392F1//农大189.

农大189我们已经介绍过多次,其特点是:成穗多、产量高,抽穗早,越冬抗寒性强,籽粒较大,会灌浆,籽粒商品性极好,很少有“不完善”粒出现……当然,我说的这些农大189的性状,有些也是我用了后才逐渐认识到的。天地良心,当时只是考虑了其籽粒大,和抽穗较早了两个(与乐亭639CA0392共同“毛病”对应的)“目标”性状。

农大189更重要的特点是:虽然其是北部冬麦区抗寒性非常好的品种,但其春播可以正常抽穗结实;种植到了(黄淮南片)河南漯河,其抽穗还早于很多当地品种或材料,这与强冬性品种的“南引”定义有较大差异,其应该属于“过度型”品种类型。

34520的育成和表现

到了2008年前后,这个【(乐亭639/CA0392F1//农大189】组合F4代的一个品系——4520开始表现了。其特点是:长相像农大189,穗子较多而尖、较早抽穗,籽粒较大、尚好,株高比农大189矮了一些。

4520经过继续选择,纯化,它还参试了。但由于在北京市预试中产量不高遭到了淘汰(现在4520我们也没有了)!但我们用其当亲本和北京蓝组合,育成了农大5321蓝,和济麦22组合,育成了龙堂一号和福麦6号等。

4)济麦22的获得、(在北京的)表现及利用

2008年前后,也正是济麦22刚刚获得审定初期,山东人在农大进修的李立斌(倪中福老师的同学)给了我几粒济麦22的种子,并告诉我说这个品种可能不错,让我种植看看。

同年秋季,济麦22种植到北京上庄实验站,来年我发现其成穗不多、还很晚,感觉不好利用(育种教科书上将晚熟定为“顽固性”缺点)。

但出于对人家李立斌的尊重,还是配制了几个组合。而也正是由于4520对应济麦22表现出来的晚、成穗少的“毛病”,其就成了改良济麦22的“目标”性状亲本。这样,济麦22/4520这个组合于2009年配制成了。

5)济麦22/4520后代在曲周选择

2014年秋,我的小麦育种基地从北京搬到了河北曲周,济麦22/4520这个组合此时已经是第5代,一些F3-0-N穗系拿到了曲周种植。经过在曲周的继续选择与鉴定,两个茎秆矮,成穗多的品种——龙堂一号(在曲周原穗系行号5657)、福麦6号(在曲周原穗系行号5626)育成。

6)“南下”的功劳

龙堂一号能有抗寒性好的表现,不证明我们有多能,而是要感谢我们瞎打愣撞的“南下”。

近些年,连续的“暖冬”,让一些人们对小麦越冬抗寒性要求的意识淡了,一些越冬抗寒性在自然环境下也变得不好选择了。半冬性品种由于有产量优势,有人还敢拿它们到北京、天津去参试了,甚至一些品种竟然还获得了审定的。这是属于“北上”啊!原则上讲,这是不符合育种或引种规律的。

我们则不然,我们是拿着在北京(属于北部冬麦区)配制的杂交组合“南下(到黄淮麦区北片)”选育了,这样选择的后代,越冬抗寒性能不好吗?

7)育种上的三点启示

第一、北部冬麦区的一些品种、材料可以利用,原来我们“观念”中北部冬麦区的品种、材料茎秆高、穗子小而尖的毛病有可能在组配和选择过程中被“虑”掉,因此做为提高越冬抗寒性资源,它们可用。

第二、一些茎秆偏高的品种或材料,在组配和选择过程中,随着它们茎秆的变矮,其穗数有向多发展的可能、穗层有向更齐(麦打齐嘛)变化的可能,所以,茎秆矮了,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都低了的“过去”观点值得推敲。

第三、产量高的品种、材料在育种上就是最基础的“底盘”亲本,只要在其之上不断的加强优点或改良“目标”“毛病”就行,图“创新”害死猫。

第四、围绕着同一个品种或材料的改良,其角色可以从被改良,到做为改良其它品种、材料的“目标”亲本的随意转换,育种过程中没有或没必要有固定的模式,随着育种人的直觉走就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