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做杂交小麦不育系的类型

当我们说“适合做杂交小麦不育系的类型”时,就是在说明,做不育系是有要求的,不是什么样的类型都可以做或转育成不育系。有些小麦品种,它们做品种不错,但它们可能“不适合”做不育系。
通过这些年我们搞杂交小麦,和我们看着别人搞杂交小麦后我发现,杂交小麦还是挺难挺难的一件事,它要比搞常规育种难的多的多,而这个“多”,主要是在做的过程中“考虑全面”、要明确搞到最终要干嘛!
是啊!最终要干嘛呢?
对!就是让杂交小麦应用于生产、走向生产!
杂交小麦应用于生产要具备的条件就是:1)杂交种制种产量要高(比保持系减少的产量最多不能超过40%),制种成本要低而简单;2)杂交小麦产量优势要明显——最早制定的标准是小麦杂交种单产要比常规种对照增产15%以上才能够获得审定(后来看着不行,被调整低了);3)同常规品种一样,杂交小麦生产要安全、适应性要好(这是源于小麦杂交优势首先表现有植株高度增加容易、倒伏跟着“来”的特点上)。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我们的育种工作几乎还全部是杂交小麦优势利用,其不育系“型”主要还是“T型三系“。
“T型三系”存在着(A/B)保种、和(A/R)制种两个过程产量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曾经做了不少努力,但最终收效不大(估计,现在的各种“三系”,也还是存在着这一类问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接触到分枝小麦,特别是当看到了山西农科院孙善澄先生那里的“分-3”——分枝麦小麦材料时,我们的“想法”有了。
据当时孙善澄先生讲,“分-3”其单穗穗粒数可达120粒,最高千粒重可到40克……
据此,我们就想——这样高的穗粒数是不是可以提高“T型”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呢?而当这种分枝麦的穗型又是圆柱形时,是不是更有利于不育系穗子接受父本的花粉呢?这样,是不是杂交种制种产量就可以提高一些呢?
这些“呢?”,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进行了试。
最终,我们用“分-3”与北京当地早而较矮的小麦品种——长丰5号组合、与我们有降秆特性的农大3338组合,从这些组合后代中我们选到了既矮又较早的分枝、矮秆品系。选择的同时,我们还利用杨作民先生一贯“主张”的“同步转育”法,在较短时间内,“加速”育成了“T型”分枝小麦不育系。
当我们有了“T型”分枝小麦不育系/“T型”恢复系的杂交种时我们发现,分枝小麦杂交种有两个问题:一是杂交种的籽粒太小太不均匀(或,这些表现与分枝特性连锁)了,种植后其杂种优势不明显或没有优势,这可能是源于“母大儿肥”的反理;二是由于分枝麦单株分蘖成穗数少、且遗传力高的特点,分枝小麦杂交种的单位面积穗数偏低,这影响了杂交小麦产量的提高。
放弃继续改良、解决的理由就如上边我们说到的两点:1)某些性状表现与分枝特性连锁,譬如籽粒小、不均匀;2)分枝麦单株分蘖成穗数少、且这个特性有遗传力高的特点。
当我说“杂交小麦还是挺难挺难的一件事”时,更是源于我们一直以来在搜集、在选育适合做杂交小麦不育系的材料类型,更具体说就是较早抽穗开花、较矮秆并具备一定产量水平的类型。
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容易:较矮秆的好选育,较早抽穗和开花的好选育,有一定产量水平的也好选育,但是将这几个性状弄到一个材料上时,就难了——较早抽穗开花的材料多数成穗数偏少、产量偏低;而成穗多、茎秆又较矮,虽然它们有产量表现不错的特点,甚至有一些还有降秆作用,但大多都偏晚,譬如我们的龙堂一号类。这就是我们上边说的:”有些小麦品种,它们做品种不错,但它们可能“不适合”做不育系“。
好在这些事儿我们还在做、还在摸索。我估摸,理想的材料快要出现了,这要感谢中国农科院中麦578的育成!用我个人的观点看,中麦578若是要再矮10公分多,穗子再稍大一些、穗粒数再多一些,其它性状、表现都不改变,那它就是一个最理想、最适合做不育系的类型!

那么,适合做不育系的类型具体的表现应该是那些呢?
细致一点说,适合做不育系的类型应该具备:1)为了容易产生异交,母本不育系的抽穗或开花期最好比父本(譬如济麦22)恢复系早2~3天;2)为了让让母本不育系容易接受父本恢复系飘落的花粉,母本不育系株高最好比恢复系矮几厘米或更多、开颖角度更大一些、时间更长一点为好;3)由于异交种子容易发生穗发芽,这就要求母本不育系的颖壳紧一些、硬一点,籽粒硬、吸水慢一些,或干脆就是抗穗发芽的类型;4)为了使杂交种种子结得又大又均匀,这就要求母本不育系要有穗粒数不少、甚至多花多实,但籽粒要均匀度高的特点;5)为了杂交种产量优势明显,母本不育系的产量水平不能过低,这与玉米杂交种的优势表现有所不同;6)材料一般配合力要好、特殊配合力要强,这样才有可能制出强优势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