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颐和园铜亭子制造者的留名与小麦品种选育者签名及品种命名

(2022-08-11 08:28:06)
北京颐和园距我们家不远,因此相对来说,相较于北京的其它公园,我们去颐和园游玩的次数会更多一些。
两天前,由北京电视台播出的《这里是北京》节目中的一个有关于颐和园“铜亭子”的故事却让我感觉到了新鲜。“新鲜”的同时,其中的内容或“故事”让我感觉有意思、有意义。
的确,颐和园中有这样一个“铜亭子”,我还是第一次从这个电视节目中知道。如图。
颐和园铜亭子制造者的留名与小麦品种选育者签名及品种命名
       图1.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偏下西侧的“铜亭子”
我估摸,大多数的游客及我们小麦育种界的同行或都同我一样,来北京颐和园逛,逛到了佛香阁、逛到了十七孔桥、排云殿、乐寿堂,也逛到了谐趣园、甚至连谐趣园中“知鱼桥”都有印象,可真正知道在万寿山上还有这样一座“铜亭子”的人可能不多……于是乎,关于“铜亭子”的故事,及建造者“留名”缘由也就更加的知不多了。
颐和园铜亭子制造者的留名与小麦品种选育者签名及品种命名
      图2.按道理,大多的古建筑都是对称的,佛香阁西侧有“铜亭子”,看照片——东侧则没有。这有些奇怪,我估摸是建“铜亭子”耗银子太多了的缘故,所以才出现的“不对称”
闲着也是闲着!看完“节目”第二天一早,我就去了颐和园。对!就是奔着那个“铜亭子”去的,去看看这个亭子,回味一下关于亭子的故事。
这个“铜亭子”,它位于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景区西侧,据介绍它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俗称铜殿或铜亭,正式的名字:宝云阁。
颐和园铜亭子制造者的留名与小麦品种选育者签名及品种命名
       图3.由于现在大多景点都不开放,所以我只能在佛香阁的隔窗向西拍照——还是挺美啊!有“侧峰横岭的意境
“铜亭子”由是纯青铜铸造(先铸造的模块或构件,后组合“连铸”到一起),其外形仿照木结构建筑的样式,其通体呈青铜色,坐落在一个汉白玉雕砌的石座上。据说,其高度有7米高,总重约200多吨。就像是节目中所说:“铸成这样一座宏丽奇特的铜亭,在我国熔模铸造史上是一项突出的成就。”
另据介绍,“铜亭子”——宝云阁内,原有铜铸佛像。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焚清漪园,铜亭虽幸免于难,但亭内的陈设却被掳掠一空,铜制门窗也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993年才由美国工商保险公司董事长格林伯格出资51.5万美元将十扇铜窗购买,无偿赠还给了颐和园 。
亭内现存一张铜铸供桌,重约2吨,曾被侵华日军抢去,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才从天津追回,放归原处。
颐和园铜亭子制造者的留名与小麦品种选育者签名及品种命名
      图4.园内几乎“没人”啊!
(下边是重点!)
据说(这次我没有见到,因为现在不对外开发),在“铜亭子”内壁上,镌刻着:杨国柱、张成、韩 忠、高永固等监工大臣和所有工匠的名字,其人数多达四十。
据别人猜测,这些镌刻,应该是为了追究质量责任才将他们名字铸在上面的,而不是为了某种炫耀……
据说,铜亭的用途是乾隆当年在此举行一些较为高级的祭拜祈福仪式之用。还据说,当时的西藏喇嘛到达北京,就常来这里念经祈祷,举行参拜仪式等。
“铜亭子”后石壁上有高约10米的周边莲框,就是为诵经时悬挂佛像用的。
石壁上方的高阁,叫做:五方阁。五方是佛家语“无方色”。
乾隆皇帝在“铜亭子”前的牌坊上,书写有“侧峰横岭圣来参”的诗句。
——
关于“铜亭子”,大概意思就是上述这些,而其中有些与我们、与小麦育种类有相关。
其“相关”之处就是“留名”。
颐和园铜亭子制造者的留名与小麦品种选育者签名及品种命名
        图5.估计所有的建筑可能都是这种“留名”的模式(只是我们不知道到“留”在了什么地方而已),这样才确保了建筑的质量,才能有几百年后今天的存在
每每在我们小麦品种育成的之际,在品种选育报告上总“育种者”一栏。在这一栏里,我们要将我们参与育种人的名字填上。
哈哈,填上了名字,就如同在“铜亭子”内壁上镌刻着:杨国柱、张成、韩 忠、高永固,等监工大臣和所有工匠的名字一样(“铜亭子”质量出问题了,依据“留名”能够找到他们,他们要担责,甚至,有被杀头、灭九族的可能),应该不是只为了(品种好了、挣钱了后的)炫耀,而更是是为了追究质量责任!
当我们育成的小麦品种有严重毛病、或直接给企业、农民、甚至是国家粮食安全带来损失和不好影响时,我们“留名”的人是有责任的,名字写在那里,我们是赖不掉的!
颐和园铜亭子制造者的留名与小麦品种选育者签名及品种命名
    图6.责任、管理和担当下,才有这样的效果!
当然,即使是有责任,也不会像过去一样因此被杀头、或灭九族。
现在看,我们的一些前辈他们敢于用自己的姓氏或“名号”来为自己的小麦品种命名,与上同理,这是一种勇气和担当,特别是一种责任的体现——敢于、或善于对自己的品种负责!而在“敢于”或“用于”背后,他们(我们)会(要)付出更多,会(要)将“产品”质量把控的更牢!更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