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生产的小麦种子纯度高
(2022-05-16 14:22:35)
理论上,在自然条件下,小麦有1~2%的异交率,当小麦幼穗分化期、特别是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期遇到(包括,缺肥、少水,和倒春寒等)不利的环境条件时,异交率还会高于这个1~2%。
为了减少异交,增加小麦品种繁种纯度,人们想出了不少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办法。譬如,在小麦开花前就去一遍杂,将繁种田间的“异株”、特别是高出来的“异株”拔除,这样即使是有部分的不孕小花开颖,环境中由于没有了“外来”花粉,异交也难产生;第二办法是,在原种数量较少时,找一块有隔离条件的地块进行繁种,这样也会阻止“异交”的发生;第三章办法就是晚播,因为在晚播条件下,会抑制开颖发生,没有了开颖,异交就不会发生。
我说的“今年生产的小麦种子纯度高”其就是撞到了上述第三种方法——晚播。
今年,由于我被隔离,做完杂交也走不了,所以我准备好好看看小麦花后开颖,看看那些好开颖的都属于那个背景或类型,它们有什么相关表今年现……
但今年的小麦开颖情况让我失望了,满试验地,很少发现有明显的开颖现象,原来印象中的“开颖类”,在今年没有或较少发生了开颖,原来到处颖壳透亮的现象在今年没有了。更气人的是,我们的一些雄性不育系,开颖时间也很短、开颖角度也不太明显了(这会影响杂交小麦的制种产量)。昨天我看了一下这些雄性不育系的自然异交情况,的确与往年不同,它们结实较少。
我记得是在2004年的这个季节,我们第一次去河南漯河金囤种业公司地处漯河市西南方向的小村铺育种试验地。由于试验地受周边小气候的影响严重,试验地内大量的材料都在开颖,搞过杂交小麦的一些人,譬如王世杰老师、孙其信老师等看了这些开颖还都表现挺兴奋的,甚至还围绕着“开颖”进行了交流和设计……记得孙老师当时还和我说,这些开颖的材料是不是能记载一下啊?
小气候能够帮助我们鉴定一些性状对环境条件是否敏感或敏感程度,但当小气候过于“小气候”时,它会让正常的材料表现不正常,会让材料表现出现偏差,所以,试验地位置的选择也是关键的,它不仅影响着育种的效果,同时也影响着小麦品种繁种质量。我们怀疑,漯河小村铺那里的气候可能太暖和了,这样导致了小麦发育进程都提早了,但当春季降温时,这里却又同其它地区一样,也跟着降了、甚至还有降的更低的可能。
在今年以前,我也知道晚播能够提高小麦品种的纯度,但还没有像今年看到这些现象后体会的如此之深刻。
以前也曾经遇到过一些好开颖的品种,也知道或指导他们进行晚播了,但现在看,那些品种没有做好的原因可能与晚播不到位有关,特别是一些原原种在繁种时,当顾及繁种系数时,就很少进行晚播,最后即使是“狠心”去杂,其效果也都不算太好(杂交种太难去除了)。
原来我们说过,一些产量或其它性状表现不错的品种,由于异交率高,最终它们都没“走多远”。有些品种,当年去杂很认真,去杂后的繁种田几乎一根杂株也没有,但种子种植下去后的来年,混杂或严重的混杂就出现了。我有一个种子公司经理朋友,由于推广了一个异交率较高的品种,他说,推广那个品种的那两三年,每年五一以后都不敢在公司呆在,因为来找“后账”的种植户太多了……品种混杂猛于虎啊!
我敢肯定,今年这些晚播繁种田生产出的种植只要是当代(当下)将去杂工作做好,明年肯定都是“好报”——品种的田间表现会异常的整齐一致!这应该算是大自然的馈赠或补偿吧!
但我们也有失误的地方——去年由于晚播,繁种田也增加了播量,播种量大了,在结合气候条件“给力”,结果造成群体密集下的去杂不便!现在看,当时要是少用一些种子就更好了。
顺着想,我们的一些参试品种、由于现在品种纯度要求高了,有不少品种都“吃亏”在了纯度上,通过今年的现象,我们可以调整一下,将这些参试品种种子繁殖独立晚播一下,这样可能会解决不少问题。
前一篇:遐想小麦抗干热风机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