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让“似倒非倒”成为过去

(2022-04-15 06:16:20)

对做为群体作物的小麦来说,高产与倒伏就是一对矛盾。为了解决这对矛盾,人们从育种的降低植株高度、提高茎秆质量下手,从栽培提倡适量播种、推迟播期及施以更加科学的水肥运筹等多种途径下手,其都让我们看到了一定的作用或效果。在有了这些“作用”或“效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要想将这对矛盾彻底解决,还真有点“不可能”的可能。因为:人们追求高产更高产没有止境,所以,这对矛盾会始终将陪伴着人们;气候的变化总是向着极端灾害性天气越来越多的态势发展,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小麦生产上,有“似倒非倒产量最高”的说法,而通过我们多年的观察发现,“似倒非倒产量最高”还真是有这么回事儿,至少我们早前的小麦品种和小麦生产是这样。
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似倒非倒产量最高”
大约是在2003年,那时种农大211前身——农大3458还没有参试,其就在栽培专家黄曾番老师的运作下,已经在北京南郊农场种植了。
六月初的一天,在黄曾番老师的邀请下,我和(已故)刘广田老师,孙其信老师去南郊农场看种植在那里的(农大211)农大3458.
当我们一起来到这块麦田近处时,麦子的长相还真的把我们给“镇住了”。
颜色是耀眼的金黄,完整的穗型让穗子变大了、变方了,麦田表现出来的整齐划一程度就像是一块豆腐蹲放在地里,零星的几个杂穗虽然有些招眼,但当刘广田老师想要其将其拔除时,却有了难度——穗子太密集了,人进入不了麦田啊!当我们在地边一头推动穗层时,两三米外的穗子都在向前晃动,感觉就是一块豆腐的模样,是穗子太多太密集了……
当我们看到麦田中有几块不足一平米的穗子有倾斜现象时,不免有些担心在收割前其会否出现倒伏问题?
对于这样的现象,刘广田老师给出了最好、让人最爱听的解释:“似倒非倒产量最高”!
刘广田老师这个说法得到了在场黄曾番老师的认同。
他并延伸解释道:穗数多是产量高的保障与基础,当穗子达到了这块麦田的容量时,产量肯定就有了。当品种的茎秆质量不是太坏或栽培措施不是过分的不合理时,田间出现点片倒伏说明穗数已经饱和了,此时对于本品种来说,单位面积穗数已经是最大,这也将是本品种的极限穗数或产量指标。就农大3458这个品种在这块麦田的表现来说,穗数应该在47、8万以上,没有50万,我们看着多、看着满,是因为它的穗子变方变大了,有视觉差异的可能。而就是每亩47、8万穗子,当平均单穗重在1.2~1.4克时,拿到每亩1110斤以上的产量会不成问题,这在北京地区还是挺高了。
这块麦田收获后我们得知,每亩产量达到了1370多斤。“似倒非倒产量最高”1370斤!太高了,没人相信,特别是在北京!包括是小麦栽培专家的黄老师自己也不敢相信!
记得看麦子的当天,在孙其信老师的提议下,将农大3458定名为:农大211.同年秋季参加了北京市区域试验。
“似倒非倒”还是存在着倒伏的风险
就像是上边我们说的:“当我们看到麦田中有几块不足一平米的穗子有倾斜现象时,不免有些担心在收割前其会否出现倒伏问题?”
这种担心是经验,更是可能会发生的现象!
在人们不断追求高产的同时,在气候的变化时常是向着极端灾害性天气多发态势发展时,这种“可能”就必然出现!譬如,几天前邯郸地区的“风雨交加”,就让一些还没有抽穗的小麦倒伏了。

要让“似倒非倒”成为过去

去年由于晚播或极晚播,再结合听说是“冷冬”,人们为了还继续的追求高产,就无原则的增加播种量,有些播种量达到每亩50斤、甚至还多……结果呢,冷冬没来,暖冬明显,这样就导致了本来因为晚播就不会出现的“大群体”和倒伏风险出现了。如此,让“管理”没有了空间,一切能够想到的措施都属于了“被动”。
要让“似倒非倒”成为过去

由于有“似倒非倒产量最高”观念支撑,所以,人们不论什么情况下、什么品种,都要追求较大的群体、较多的头数,当看到较小的群体、较少的头数时就认为是“低产”类型或模样儿、心里就会不舒坦……下边照片中,就是某些麦田拔节期的表现——颜色浓绿,说明肥力和肥料不缺,从叶片已经要披捶、反光看,甚至肥力有些过多了。
这样的品种、麦田就不要着急浇水施肥,拖一拖,甚至不浇水、少施肥或不施肥也行。
要让“似倒非倒”成为过去

下图是我们试验地麦田现在的土壤墒情表现——很适宜啊!
从去年播种到现在,我们所有试验地还没有浇过水,而从现在的土壤墒情看,也没必要浇水!甚至直到收获可能都行。
返青起身时,我们借助一点小雨将不多的肥料施了下去……这就是管理,是科学!
因地制宜,我们按照规律和规矩来,小麦何有倒伏的可能和风险,如此,谁家小麦的产量高、心里踏实就可想而知了。
要让“似倒非倒”成为过去

如何让“似倒非倒产量最高”成为过去?
我们从育种和栽培两个方面说。
1)育种方面 在育种方面,我们要追求那些茎秆质量好,单位面积内成穗数能够自我调节的类型,即播种量可以多, 但单位面积成穗数品种自己会有一定范围的调控(而往往这种类型也是茎秆质量较好的类型)。
育种是一件挺好玩是事儿,当某些性状被我们追求过头时,其本是优点也可能变成缺点,或带来陪伴的毛病。譬如分蘖过多时,就与茎秆细和软弱、容易倒伏密相关了;穗子、粒籽过大时,茎秆硬了、穗子少了、甚至少的可怜了……所以,欧老师的“中庸”提法厉害,它将指导我们对相关性状表现程度有科学实用的把握,不偏不倚。
育种,不论您的目标是优质麦或是高产品种,为适应生产环境,其都有较强茎秆的支撑,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高产抗倒伏品种。有了这样的品种,不怕农民多种、甚至种子公司还要鼓励农民多种!因为,多种多用种,在同样面积内,种子公司销售的种子就多、挣钱就多。
所以,这里的品种或类型是关键!
下图中是11月5号播种的小麦,就是繁茂、就是分蘖多群体大,就是茎秆细软,也就是容易倒伏……但有谁能够告诉我,这些是优点还是缺点?
要让“似倒非倒”成为过去

2)栽培方面 有了好的适宜品种或类型就不用说了。
当农民种植的还是那种不会自我调节、茎秆质量也不太行的品种时,同样想要追求高产,其播种量就不能过高,其春季不是非常明显的干旱时,就是要少浇或不浇水;一定要因地制宜,即依据品种类型,当下的表现、地力和肥力及当年、当季的具体情况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我们一定要明白,种地是与“活物”打交道,其体现出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是最强的,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将自己知道的一点农业知识进行“通用”或“套用”。
下图,是去年10月25号的较晚播麦田表现,它已经让我们找不到我们观念里晚播麦子的模样了!
要让“似倒非倒”成为过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