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系谱和混合两种选择方法的衍生

(2019-05-17 16:31:59)
标签:

杂谈

分类: 选择、环境、标准和方法类
小麦常规育种中,杂交后代的选择有多种方法其中包括系谱法,混合法,集团混合法和单粒传等。在这些方法中,我们大多数人都热衷于系谱法的使用,这可能与我们着急见到有苗头的东西和跟我们有充裕的人力、充裕的时间及早期选择的主要性状有关。总之,在很多人看来,系谱法就是我们杂交后代选择的最好方法。

是的,系谱法有很多长处,特别是在我国早期以抗病为主要目标的育种中更是。它有利于在早代就能够选择到抗病、矮秆、早熟等遗传力较高性状的个体;且相对来说,系谱法又有节省土地、早代可见效果强等优点。但是,对于我们今天在小麦单产水平较高时还是以产量为主要目标的小麦育种来说,系谱法的缺陷也显露了出来。譬如:①它会限制基因重组的机会;②对于早代、特别是一些与数量性状相关丰产性的选择效果不好;③会因选择世代过早而淘汰一些具有较高丰产潜力的基因型(个体);④也无助于积累微效多基因持久水平抗性个体的存留。

系谱法存在不足时也的确有它的一些好处,混合法在有着一些好处的同时也有其占地多、年份长等诸多的不足。我们育种条件有限、又着急出品种,特别还要急于出好品种,这样就迫使我们将选择方法变通一下,目的就是在出好品种的同时还适合于我们现有的条件。我们认为,有如下“混合”和“系谱”两种衍生选择方法是较适合我们应用的。

(1)“F2继续混合法”。 这种方法,还是按照系谱法来对 F2组合进行种植和选择。不同的是,对于那些在F2代已经表现出来好的组合,我们除了选择单株、单穗以外,还可将选择后的混合群体混合收获一部分,继续混合种植,直至分离基本停止时再做单穗或单株选择和接下来的品系评价,直到品种育成。这样的做法可以避免育种者在使用系谱法时因世代早期过分强调单个植株、单个性状或单个基因,而忽视对材料整体判断让更多有益的基因流逝。

这种方法,在确定了“好的”F2组合混合收获前,我们也可有针对性的、较小范围(依据继续种植所需种子量而定)的“剔除”一些容易鉴别、有明显不足和缺陷的单株。譬如,植株太高的、成熟太晚的、穗子太尖、秃尖的等,以提高优良基因在群体中的频率。收获后的种子尽量进行包括重力等方面的精选,群体可尽量密植;也可在异地或不同环境下种植选择。这种选择法在一系列数量性状的选择上或许更有好处,例如抗寒性、适应性以及耐盐碱、持久抗病性等。当我们想要得到一些特殊目标性状、譬如特矮的类型时,我们也可以在较高世代进行一次较低密度种植,以便于目标性状的获得。

这种“变相”的混合选择法操作简单,组合量和占地量都少,目标组合突出,会让我们将好的组合处理的更好。这个方法我近两年在开始用了,感觉效果不错。譬如我们的3664×囤麦258、5626×华育198等组合,虽然去年已经都在F2群体中选择了二三百单穗,但其“F2-0”我们还是继续再收获、再种植。这就是和“好的”组合或品系较劲儿的具体表现!

(2)“派生F3系统法”。   系谱法或混合法选择到的F2单穗或单株还是按照系谱法进行同样的单株或单穗种植成F3系统。“派生F3系统法”与系谱法不同的是:所有的F3系统都按照稀条播的方式种植,此时F3系统内的单株选择不是很重要,可以不做选择,重点是评价每一个F3系统的好坏优劣,根据性状的基本稳定程度,再结合丰产性和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直接淘汰那些没有前途和还处在较疯狂分离的品系。中选的品系经过室内考种后可以升级产量鉴定圃,在产量鉴定圃根据品系的群体表现可以有针对性的对那些表现特棒的品系选择一些单穗,也可以不做选择,待到产量结果出来以后,把重点的选择放到来年。收获的种子是“F3-0-0”,继续种植产量鉴定小区,直到六、七、八代时,进行单穗选择一次,一般选择单穗几十到上百不等。

另外,特别着急或特好的组合,我们也可以灵活处置,即每代种植的同时选穗、选株或集团混选,直至到达品系评价和鉴定。这种方法是我们在成功选育到农大211、农大212的过程中经改善后而逐渐成熟的,应该是个很不错的方法。譬如济麦22×农大3334这个组合的一些品系今年都进行生产试验了,去年的“F3-0-0-0-0”穗行品系还在升级,且估计表现会超过早前的中选升级品系,这恰好规避了系谱法的一些缺陷,对提高品种水平抗性和丰产性、适应性都有好处。

每个育种单位或个人的情况不同,选择方法不拘一格,而适时我们自己又有科学依据才是最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