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颖壳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性状相关 逆境 |
搞小麦育种就要熟悉小麦所有的性状表现,而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性状表现,可能会关乎我们育种的成败,甚至关乎的到一个小麦品种生命周期的长短,关乎到小麦生产的安全,譬如小麦的颖壳。
虽然我做小麦育种已经多年,但对小麦一些性状的作用或重要性都还了解的太少,知道的也有限,甚至很多我们连一知半解也没有。一些时候,我们却用我们不知和不解在左右着小麦本身,左右着小麦自身的本能,还包括左右着我们自己的小麦育种。
在众多小麦性状中,人们对小麦颖壳感兴趣或做过一般研究的可能不多。而小麦的颖壳本身也看起来不是那么的起眼和重要,特别是与小麦产量不大相关,与我们追求的许多目标也不大相关,所以较长时间里,小麦的颖壳总是在被冷落那里。最简单的就颖壳颜色来说,我们看小麦品种介绍时总是有这样的“套话”——长芒、白壳、白粒。如此,给我们感觉小麦颖壳好像都是白色的。其实不然,颖壳颜色是从白色到黄色,再到红色,又由红色变紫变黑,于是就有了纯黑色颖壳。而多数的麦芒颜色是与颖壳颜色相一致的,所以我们见到的黑芒类型其颖壳肯定也是黑色。另外,有些颖壳“带毛”,我们管它叫“毛颖”。这种“毛颖”,学术语言做“刺”或“茸毛”。较著名的强筋小麦品种藁优8901和藁优5766等都是毛颖,其毛颖背景来源于(河北临漳县)临漳麦。据说,这个背景的优质强筋与毛颖、与小圆粒、与硬质等相关联。
一般来说,颜色深的颖壳对颜色浅的颖壳为显性;“刺”也多为显性。
看似简单的小麦的颖壳,它却受到多基因的控制,特别是颖壳的硬度和韧性都受到了多重基因的共同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麦的颖壳也并不简单,特别是颖壳的硬度更是值得我们关注!我觉得,小麦的颖壳形状硬度与小麦的籽粒形状有关;与小麦的穗型有关;与小麦的开花习性有关;与小麦的籽粒硬度有关;与是否抗小麦吸浆虫有关;与小麦的落粒性有关;与小麦是否抗穗发芽、耐、避小麦赤霉病有关;与小麦的蛋白质储存有关;与小麦籽粒的耐储藏程度有关;与小麦的出粉率有关;与小麦的加工耗能有关;甚至还与小麦面粉企业的利润相关……
我们做小麦杂交去雄时会发现,有些小麦的颖壳特别硬,去雄时、特别是新手做时显得非常的不容易,这种颖壳一般情况下多数尖穗,颖壳偏长,开花习性好,籽粒偏长或卵圆型、较硬、饱满……等等,有一大堆的好处,多数的国外小麦品种都是这样的类型。而一些颖壳在去雄时感觉较松,颖壳较短或短圆型的类型,其小麦的穗型多为方形或棍棒型,它们的籽粒较短圆,质地偏软,种皮稍有褶皱,籽粒的商品性不大很好,出粉率不甚高;这种类型容易在收获时落粒,也容易遇雨发生穗发芽;它们的开花习性也不好,往往有顶不育发生,即使是开花好的时候,缺位现象也显得过多;更糟糕的是,它们的熟相往往欠佳,好像是不会落黄似的,由此也带来了其适应性不好的“恶名或影响……总之,这种类型有一大堆缺点和不足。
但是,这种类型有一个最招人待见的“优点”,是我们国内小麦育种专家和与小麦有关人士都喜欢或欣赏的特点——方穗。
因为方穗好看,因为方穗可能让穗粒数更多,因为方穗给人飞感觉更具有“丰产相”,所以方穗也就变得“值钱”、被更多的小麦育种人所推崇了……但说真的,小麦产量与小麦的穗型无关,无论我们承认与否,都没有必要在方穗上较劲儿!该较劲儿的应该是小麦颖壳的硬度和韧度,因为它们与很多有益的现状相关,关乎到很多很多。就拿小麦赤霉病来说,颖壳长、较硬较紧的类型由于它们与开花习性好有关,与花后颖壳关闭严实有关,这样即使是此时田间环境中有赤霉菌存在,它们也不容易跑到小麦花器里边,这样的类型就不容易被赤霉病侵染。另外,颖壳较硬偏长的类型由于关闭严,相关的籽粒也较硬,这样同是降雨,雨水很难进入颖壳内,种子由于偏硬,吸足能够发芽的水分需要时间较长,相对来说,它们应该是较“抗”穗发芽的类型。
记得一次我和倪中福老师聊天,倪中福老师提出了“性状育种”的感念。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性状育种”挺好也挺贴切的。因为,育种离不开小麦的各种性状,而我们会对小麦各种性状都有具体的要求,假如没有要求的话,只是说明我们对这个性状还不够了解,或了解有限,因为每一个性状都不是闲在那里的,它有它作用和也在影响着其它性状。想要搞好育种,想要育成综合表现好的小麦品种就得多了解小麦的各种性状,越多越好。
图1.小麦颖壳形状和籽粒形状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