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宋印明-麦S
宋印明-麦S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356
  • 关注人气: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杂交组合配制的三个基本理念新说

(2019-02-18 10:47:30)
标签:

杂谈

分类: 资源、材料(亲本)和组合设计

 “新说”就是过去这个话题我们曾经说过,现在觉得这个话题重要,“重要”就值得再说一说。由此也就有了今天的《杂交组合配制的三个基本理念新说》。

  冬去春将来。寒冷、枯燥、漫长的和让我们无奈等待的冬季正在过去。柳絮吐芽,小麦返青……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在等待中到来。此时此刻的小麦育种人,在拥抱春天,拥抱未来,拥抱那些与小麦相关的美好希望;此时的小麦育种人,也正在年后调整心态、调整目标、调整方案,准备和投入到这一年一度小麦组合配制和紧张忙碌的杂交季节当中。

    组合配制在小麦育种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组合配制不好、亲本利用不当,其它各种工作做得再好,也已经宣布了小麦育种的失败。由此,小麦育种人就把组合配制看得很重,唯恐组合配烂。但在实际组合配制过程中,却总有小麦组合年年配,年年组合里边有后悔的现象。

  后悔的组合是我们干这行儿所遇到的常事儿,哪怕是我们事先将组合思路或设计琢磨的再到位、再全面,后悔也在所难免。就我个人的观点,其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的育种目标是基本固定的,但我们的具体方案和实施方法在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我们手里掌握材料的不断更新而调整、修正着,甚至是“后悔”着。“后悔”说明我们的思路在逐渐的开阔,设计理念在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在进步的具体体现。相反,如果我们杂交组合配制结束后,我们没有感觉有遗憾、有后悔,那才坏了呢,那接下来我们也就没有新组合所配了,我们这个季节也就没有更多可琢磨的了。

       当然,我也不希望失误太多,那样我们就没法干了。怎么才能够减少组合配制的失误,即使是出现了一些失误和遗憾,也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总体方案(育种目标)?我觉得以下三个方面需要把握。

        第一、 在现有审定推广品种上的“加工”

       实际上,在现有组合、品种(系)上边的加工,也是我们育成品种快的关键。这些组合和品种(系)都基本代表了当前的生产水平和较早期生产对小麦品种的要求,我管它叫做“近似类型”。看准了,早下手。审定和品种推广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些品种的一些瑕疵,而这些瑕疵往往在同样的审定和推广品种中就能够找到“目标”性状,于是品种间的组合就有了,简单,效果好。譬如像这些成功的组合:石农086—14鲁麦/邯6172农大51813197/轮选987周麦26—周麦24/周麦22),丰德存麦一号—周麦9811/矮抗58和周麦27、囤麦127—周麦16/矮抗58等,它们都属于这一组配类型。

  这里的关键点是:明确某一个、最好是主推品种的真实的缺点,另一个品种(亲本)或推广品种在前一个目标“缺点”上能够实现互补。

      这种组合的背景和性状表现是利用者门儿清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什么大的纰漏,后代处理得当就不会成为后悔或遗憾组合,育种实践中成功的事例较多。在这里,如果是有育种基础和经验较丰富的单位或个人还能够能够及早的发现和启用自己手中的中高代中有起色的材料,同时也包括表现出众的F3株系(把复交移到F3来做),这样也会让自家在对自家材料利用上抢先一步,我估计“周麦”人就是这样做的。但也要避免看着自己什么东西都好的育种人“通病”,避免造成自己在材料利用方面的“食水”不进。

       第二 注重主要推广、适应性好品种在复交组合中的地位

       我们搞育种要从一个小麦品种的实际作去用考虑。我们选择、培育一个小麦品种,无论是从年份上,还是从各种投入上就该说都是巨大的,但同样的巨大投入,绝不是每一个品种、组合都有相应的回报,这与这个品种、组合的适应性有关。所以,一个小麦品种的适应性以及在生产上服务的年限与这个小麦品种的背景有直接的关联。

   一些跨省、跨生态区的小麦品种我怀疑他们会有异地或广适背景的存在。比方说,淮麦25这个小麦品种,它种植到了河南的部分地区,我看其表现还真的不赖,且都违背了引种原则,说明人家这个品种厉害,特别是越冬性了得!再比如,广适性较强的济麦22,在连续数年多地生产种植过程中,我们没有听说过出现过一些对产量构成较大威胁的毛病,且在近些年新审定品种中,其占有的亲本比例也在迅速增加,这种类型就是“好亲本”和“当家亲本”类型,就值得做为重点亲本利用。另外就是太麦198,由于其有植株矮、穗子方,抗寒性强,中抗赤霉等综合表现强的特点,估计会“好用”,包括难移利用在河南或安徽小麦组合配制上。

  这样的品种或材料,在组合配制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提高“综合农艺和适应性”第三亲本,用在一些自我认为是较好的单交组合上组成“三交”或“复交”组合上,目的就是加强组合后裔的适应性和农艺表现。譬如,就利用淮麦25这样的材料来说,如丰德存麦一号—周麦9811/矮抗58我们就是将淮麦25、济麦22、太麦198当做第三亲本,完成一个三交组合:(周麦9811/矮抗58F1×淮麦25、×济麦22、×太麦198等这样的组合,不影响单交组合选择和出品种的进程,而三交组合就更有意思了,其后代适应性或品种的作用可能会更大一些。

   农大小麦组元老樟树臻先生在她的《30年小麦抗锈育种工作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的“亲本选配”时反复强调了“推广品种”在组配中的作用,并特别强调推广品种的血缘比重应占复交组合的1/2以上。樟树臻先生的这一观点,从我们近期一些成功复交组合上可以得到其正确性的验证。

      第三、时刻准备有创新和及时利用“创新”

   小麦育种光靠改良和修修补补还不够,一定要在资源利用或搜集上有加强和创新。

   我国小麦育种历史上每一拨品种的育成都有其对应的自创或引进资源相支撑,其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40年代。那时,我国从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引进的一批诸如碧玉麦、胜利麦、和中农28等丰产抗病资源,以及后来的阿芙、阿勃和意大利的“ST系列”等,它们对我国早期小麦育种和生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主要是从罗马尼亚引入的“洛夫林”、也就是“1B/1R”系列材料。这批材料的作用直到现在。材料表现了抗病与丰产、适应于一身的特点,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挥作用最大的种质资源。另外,河南周口的8425B及包括周麦16在内的衍生后裔品种资源也属于这个“黑麦”背景的范畴。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李振声先生通过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进行远缘杂交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获得的小偃系列品种和资源。这些品种和资源将偃麦草的优质和抗病转移到了普通小麦中来,有些包括对赤霉病有抗和耐的一类资源至今还在我国小麦生产和育种中发挥着作用。

   虽然创新或创造资源不容易,但育种家们还是坚持在做这些。譬如,中国农科院李立会研究团队近期公布的利用小麦近缘野生种冰草和普通小麦进行远缘杂交和依托分子生物学手段,成功将冰草所含有的多小花和大穗特性等优良性状转移到了普通小麦中来,其有望解决在小麦穗粒数上的较大突破,最终实现小麦超高产的育种目标。

 可能我们多数人做不了像李振声和李立会们那样通过远缘杂交而产生的创造和创新,但我们也必须有这种创造和创新意识,并盯准可能在多层面出现创新的“点”或“面”,及时发现并获得、利用对我们有用的“创新”和具有突破性的材料,最终为实现我们的育种目标服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