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小麦1、2、3号

分类: 品种介绍、选育过程 |
在2018年7月14日的《蔡旭纪念文集》赠书仪式、暨蔡旭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启动仪式上,孙其信校长在讲话时说到“蔡旭老师为小麦育种事业留下了丰厚财产,其中在上世纪40年代留学归国前广泛搜集小麦品种资源,为新中国小麦育种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最近小麦基因测序研究表明,这一奠基性工作和带头践行的“开放育种”,对今天的小麦育种仍有深远影响和极大贡献。”
实际上,孙校长的意思是在最近小麦基因测序及品种(材料)背景分析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从近期一些不论是推广品种还是刚刚新审定品种中,都发现了当年蔡旭先生那些引进和杂交后代品种材料的“痕迹”;同样的观点,我的同行朋友张存利在几年前曾经说过,当我们查看近代北方麦区这些主要小麦品种系谱及背景来源时,很多品种都能够找回到农大当年蔡旭先生那些品种或材料的“根上”。我们做为与农大沾边的小麦育种人,我们感觉沾了农大及蔡旭先生的诸多“仙气”,更享受这一切的一切。而我们更应该知道当年蔡旭先生带回的重要或著名资源都有那些,在生产上直接发挥作用的是那些?在小麦育种中做为资源发挥重要作用的又是那些,它们具体都是什么特点和长相,因为这些就像张存利所说,是“根儿”!
翻开《中国小麦品种及系谱志》,书中介绍到,蔡旭先生当年从国外引进材料中,在小麦育种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是:农大2号——胜利麦。著名组合为胜利麦/1817,曾经育成品种无数。其后代更是国内小麦抗寒、抗旱、抗病育种的优异资源。引进品种直接在生产上发挥作用的是:錢交麦(农大3号);早洋麦(农大1号)。
所幸的是,我还保留着錢交麦(农大3号)、早洋麦(农大1号)的原始标本,这是值得一看的啊!
下边是我从《中国小麦品种志》上挪下来的上述两个小麦品种的介绍和照片,博文最后有原始标本照片。
錢交麦(农大3号)
本品种系美国堪薩斯州試驗場的一个杂交种,原名錢尼×早黑壳( Cheyenne
x Early
blackhull)。由前北京大学农学院于1946年引进,定名为农大3号,经数年試験后,于1950年秋开始在北京市郊区示范,同时加入华北北部地区小麦抗锈良种区域试验。属erythrospermum
Korn.变种。
特征特性:芽鞘绿色,幼苗匍匐,深绿色。植株較高。茎叶蜡质少。穗紡锤形,长芒,护颖白色,长椭圆形,肩斜,嘴长而锐,脊明显到底,穗长中等。小穗着生稀密中等而偏稀。每穗一般有小穗16-18个,中部小穗多结实3粒。粒紅色,长卵形,背稍突起,横断面略呈三角形;粒大,千粒重一般37-41克。硬质,出粉率較高。
强冬性,在北京0-3℃下51天可通过春化阶段。晚熟。在北京地区,与地方品种光头白的成熟期近似,比早洋麦晚2一4天;在山东省济南、淄博等地,比蚰子麦晚熟5-6天,比碧4号晚熟3天;在陕西省渭北高原塞冷地区,比碧1号迟熟3-4天。分力强,有效分孽率高。茎秆粗細中等,但較强韧,耐肥面不易倒伏。口紧,不易落粒。种子休眠期长。比早洋麦較耐旱,但与地方品种比較,对肥、水条件反应较敏感。其耐寒性比早洋麦为强,在渭北高原及甘肃省六盘山两侧地区表現亦强。在山东省胶东和湖区对春霜冻害有很强的抵抗力,显著优于碧蚂1号、蚰子麦等,亦优于早洋麦。高度抗条病。中度感染叶銹病及秆銹病。輕度或染秆黑粉病。高度抵抗紅矮病。
分布地区和生产利用情况:本品种成熟較晚,对水、肥条件要求較高,故推广一度受到限制。在一些肥、水条件較高和对成熟期要求不很严格的地区表現良好。由于它具有抗病、耐寒、耐春霜冻害等优点,在山东省胶东地区历年产量表現高而稳定,现已定为胶东及鲁西湖洼地区的晚熟搭配品种。1958年栽培面积約有20万面。1957年統計,在陕、甘两省栽培面积共达10万面左右。
早洋麦(农大1号)
本品种又名农大1号,原产美国堪薩斯州,由前北京大学农学院于1946年引进。数年試驗后,于1950年秋开始在北京市郊区示范,同时加入华北北部地区各小麦抗良种区域試驗,历年在各地表現良好。属
erythrospermum Korn,变种。
特征特性:芽鞘绿色。幼苗匍匐,深绿色。株高中等。茎叶披有蜡质。橞紡錘形,长芒。护颖白色,无茸毛,长卵圆形,肩较宽面傾斜,嘴銳,脊明显到底。穗长中等。每穗有小穗14-17个,中部小穗结实2粒。籽粒红色,卵型;粒大,千粒重35-40克。硬质,品质好。
冬性,在北京0-3℃下经50天可通过春化阶段。对光照反应不敏感。中熟,在河北省安国县9月下旬播种,6月12-15日成熟,与定县72不相上下;在陕西省渭北高原与碧1号成熟期相同。分孽力强,但有效分孽率一般較低。茎秆坚韧,耐肥而不易倒伏。对肥、水条件反应很敏感,尤以在灌浆成熟期間如土壤缺水或遇旱风,易受早害。口很紧,脫粒比較困难。种子休眠期长。耐寒性較弱,不如当地地方品种;但在陕西渭北黄陵部分县,其耐寒性則显著优于碧媽1号。初春起身晚,抗晚霜冻能力强。对条銹病近于兔疫,高度抵抗叶銹病。中度感染秆銹病。对秆黑粉病、赤霉病、线虫病也有一定抵抗能力。抗吸浆虫能力較强。
分布地区和生产利用情况: 早洋麦的适应性較大,分布較广,現在在北方冬麦区各省(市)都有栽培,而以河北、山东、山西三省种植較多。因其具有秆坚硬,不落粒的特点,适于机械化栽培,成为华北地区国营农场的主要栽培品种。据1959年统计,在河北省保定、唐山等地种植面积約有131万亩,在山西省南部及东部地区約有35万亩。1953年引入甘肃省,主要分布在平凉和天水两专区,1959年种植面积約有12万亩。1959年和錢交麦同时引入陝西省渭北高原試种示范,1959年种植面积約計20万亩。两年来,本品种在山东、河南两省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据1960年統計,山东省种植面积有60万余亩,北京市郊区有10万余亩。
下图.是錢交麦(农大3号)、早洋麦(农大1号)的实际标本。
前一篇:小麦冻害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
后一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开始玩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