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记忆之:冬天里的芍药
(2013-02-05 02:39:42)
标签:
波蜜网友约见 |
分类: 杂谈 |
还有一天就要离开, 想起漫长的旅途有些烦闷; 可是这辈子好像注定是活在旅途中,经常象只狗一样的跑来跑去。
窗外,枯叶落尽的秃枝干巴巴地矗着,没有消尽的残雪东一块西一块散着;一只虎皮花纹的野狸猫在假山石上慢腾腾地走过,还有终日不散的雾霾…… 这里是北京,我的家。还有一天就要离开,不知道应该说什么,说什么都是错,要么矫情要么得瑟。
欣慰的是走前见到心仪已久的芍药,两个初次见面的女人从午饭时分开始对喷,直坐到掌灯时分用晚餐的客人坐满店堂;晚上嗓子因为过度使用竟然变得沙哑,也不知道哪里来这么多的话。
那个文字里飘着紫花地丁清香的芍药,那个让生活象诗一样流淌的芍药,那个传说中飘逸出尘的神仙妹妹......一层层楼梯转到新光的六层,充满期待与忐忑等着与伊的相遇,身后传来一声毫无迟疑的呼唤。
凝视、微笑,没有寒暄,如相熟的老友。
认识芍药缘起于刚刚沦陷于贴吧的时候,在看不迭的鸡血花痴文中偶尔眼前一亮,看到某人将波吧形容成快乐的精神病院,行文流畅有趣,令人不禁莞尔。回思自己的情形,可不就是文中所形容的疯癫并快乐着的状态吗?
不过那时的我正处于亢奋阶段,除了正主儿对其他人的名字并没如何留意,所以竟不知道该文作者何人,只是顺手点了关注。芍药是个勤快人,此后她的新作不时出现在提醒栏中,虽然她的那些闻得到野花清香,听得到浓情乡谈的文字伴随我无数个漫漫长夜,芍药的名字也渐渐熟悉起来,与之却是甚少兜搭,除了几次忍俊不禁地喝彩。
常痴想在这些奇妙的文字背后该是怎样一个女子?她知道春花秋月,还知道茶新酒暖;看她笔下的日月哪里是度过,倒像是这巧手的女子采一阵风,拈几片草,酿成一段段岁月如歌。
回国前不是没有想过,会有怎样的机会可以一窥那些躲在ID面纱后面的老友。虽远隔万里,每天的神侃海聊 已经让彼此的心贴近如多年知交。可是天生来的不善交际,竟不知如何开口。万幸老吴适时地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在我回京前夕举办了他新书的帝都签售会,因着这本书,名正言顺地见到了为大家代办一切驻京事宜的迷主任。与迷恋的相聚余兴未减,芍药那边厢悠悠地发问: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坐困阴霾之人自是极向往红泥小炉、与美人对酌之乐,急忙点头称诺。
……
芍药的声音温婉细润,象极最近刚听过的苏州评弹的音色,只不过换成了京腔京韵;小巧挺直的鼻子、清澈的眼睛恰到好处地安排在精致的小脸上,纤细的身材裹在一件宽大的浅色棒针开衫里,贴身一件蓝底碎花针织衫,正是我最喜欢的花色;稍等,看起来如此眼熟,象谁。。。。。?是了,活脱脱一个徐静蕾。我没有见过真人版老徐,不过和屏幕、照片上的徐比起来,芍药的脸好像更瘦一些,眼睛也要大一些凹一些,其它鼻子嘴简直就是一模一样。
和我每次读那些清灵逸致的文字时想象出来的女子几无二致。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虽然身为人母的仙女眼角添了疲惫,并没有影响到她的韵致。唯一让我意外的是她的专业,与浪漫似乎完全不搭界。
十一点就座的我们好像是餐厅的第一拨客人,可是我们只顾说话,等餐厅坐满了人,又等到大部分客人接近餐毕,我俩才想起点菜。电影、电视、大学舞会、充满回忆的童年与大学;孩子、生活、老吴、熟悉不熟悉的网上人与事……
没注意到什么时候周围的桌子围满了人又散去,没注意到什么时候周围再次坐满了人,从中午到傍晚,咖啡与香茶交替相伴,八卦与逸事互映争辉,直到各自的家人电话召唤。。。。。。。
北京的阴霾依旧,但是 我的朋友们我的家在这里,走过千山万水,最放不下的,依然是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