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央电视台开始举办第一届春节晚会,此后的几十年间,春晚变成中国老百姓的“年夜饭”。从第一届春晚开始,就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喜剧作品,优秀的相声,优秀的小品,而很多小品也都成为经典作品,在电视台被反复播放。但是再看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不看春晚,春晚变得越来越难看,尤其是小品,小品变得越来越不好笑。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更有钱了,制作能力更强了,但是制作出的内容却越来越不好看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用“加法”的思路创作作品
好的艺术品都是在做减法,而春晚却一直在做加法。春晚企图满足所有人的口味,既要有歌曲,又要有戏曲,既要有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的作品,又要有反映军人生活的作品,既要有魔术,又要有舞蹈,既要有杂技,又要有相声小品。春晚企图要融合多种类型,想满足所有的观众,其结果是哪个也不能满足。所以,这种加法式的做法必然会越来越难做,观众越来越不愿意看。说到这里,有的朋友肯定会有疑问,之前的春晚也是这样做的,为什么以前好看现在却不好看了呢?这里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内容的创作能力下降;二是企图在每个细分的类型中再做加法。
至于内容创作能力的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创作能力强的人没有太多的精力来花很长时间专门为春晚打磨一个作品,何况在选拔这样的作品的时候央视又有一套自己的严苛的标准,你准备了三四个月打磨的作品,可能到最后被卡掉,前面的努力都白费。
而到了小品这里,又要在小品上做加法,要体现什么样的主题,要展现什么样的人物,要表达一种和谐的气象,要弘扬正能量等等。当这所有的东西都加到小品上,试图让一个小品完全符合以上要求的时候,做出来的小品就没法看了。
二、小品变难看的原因
除了春晚“加法”式的方式创作作品之外,小品本身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坏了。从小品的划分就可以看出端倪,小品被划分到语言类节目中。这个划分就比较有意思,小品是有故事的,有结构的,靠故事搞笑,而不是靠语言搞笑,这不同于相声,但是还是被划分到语言类节目中。
1.小品的相声化
早期的一些优秀的小品,非常好笑,小品中的语言也非常逗,但到底它们还是有一个喜剧结构。比如赵本山、高秀敏主演的小品《拜年》、郭冬临主演的小品《问路》、陈佩斯、朱时茂主演的小品《主角与配角》等,都是靠喜剧结构,角色的戏剧冲突来实现喜剧效果的。但是最近几年出现的小品,越来越没有结构了,甚至摒弃掉喜剧结构和角色冲突了。只是把三四个人物放到一个场景里,给他们一个单薄的事件,然后几个人轮流嘚吧嘚,十分钟就过去了,小品就完了。最明显的是最近几年冯巩主演的小品,也许是相声演员的缘故,他更愿意多用一些语言来逗大家笑,于是他的小品大多都变成了群口相声。另外还有最近几年的潘长江的小品,都是在堆语言的梗,这样的做法就会使得整个小品疲软,不好笑,人物在那里干扯皮。
我们可以把小品的侧重语言梗的这种变化叫做小品的相声化,即把小品做成了群口相声。发生这种变化实在让人费解,相声本来限制就很多,几个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只能靠说话逗人笑,因为限制多,所以难度大。可是小品就不同了,小品里有场景了,人物可以来回动了,可以出现多个人物,而且同一个人物可以多次出场,这样可以设计出很好的矛盾冲突,比相声多了很大的空间。可是小品的创作者为什么摒弃小品的优势而把小品做成相声呢?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相声,相声知道自己的限制,于是做出了相声剧,相声变得小品化,这可以理解。但是小品的相声化是图个什么呢?可以做出解释的是,创作者更擅长更乐于更自嗨于堆积语言梗而不是建立喜剧结构。
2.喜剧演员的断层
我想很多人会跟我一样,小时候对于春晚的概念就是小品,看春晚完全是奔着小品去的,如果春晚没有小品,那就会觉得这不是春晚,如果春晚的小品不搞笑就会觉得春晚不好看。而且春晚的小品也会是第二天大家最热议的话题。一些人会选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喝酒侃大山、打牌或者打麻将,但是他们不忘嘱咐孩子一声:“妮子,等赵本山出来的时候喊我。”等赵本山出来的时候,他们不管玩的多尽兴,都会放下手中的活,来到电视机前看赵本山的小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春晚在一些人眼中概念就是小品,而小品就是赵本山,看春晚就是看赵本山。于是,当赵本山说不再上春晚的时候,很多人发出感慨:赵本山都不上春晚了,春晚还有什么看头!
你看,一个好的喜剧演员对春晚多么重要,在春晚舞台上,他制造的影响力远胜于当红的歌手和影视明星。只是出一个好的喜剧演员,比出一个歌手要难不知多少倍,正因为难所以稀缺,正因为稀缺所以珍贵。歌手需要天分,喜剧演员也需要天分,但是喜剧对于演员的天分比歌手的要求要高很多,歌曲的练习有标准,有章法可循,而喜剧演员则完全没有标准,无章可循。所以,你能看到春晚小品中都有很多影视剧演员参与,很显然,他们实在找不出合适的比较好的喜剧演员。
东方卫视创办了《笑傲江湖》节目,这对于喜剧领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贡献,他的价值不在于出现了多好笑多优秀的作品,而在于挖掘出了具有喜剧天分的草根喜剧人。就喜剧演员来说,七分靠天分,三分靠练习。你身上有那个天分,就容易做出喜感,你没有那个天分,就是使出吃奶的劲来恶搞来装疯卖傻也没有用。而实际上,一些演员虽然是草根演员,但是他们有很好的天分,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个别的草根演员虽然目前是草根,但是比很多有些名气的喜剧演员都要优秀,比如《笑傲江湖》第一季的冠军孙建弘。虽然一些草根演员在节目中表演的作品不是很好,但演员本身是优秀的,只是缺乏一个创作者来帮他们策划作品。个别喜剧演员虽然有名师,但是身上那个劲不对,路数不对,就是你师父干妈大爷再捧你,你也成不了什么角。
一些曾经有过优秀作品的喜剧演员,最近这些年却看不到他们了,或者看不到他们出什么好作品了。为什么呢?演员是好演员,可惜的是没有好本子。比如,潘长江、巩汉林。
3、喜剧编剧的稀缺
像何庆魁老师这样的优秀的小品编剧已经退居二线,新的小品编剧却没有跟上,没有跟上也不仅仅是缺喜剧编剧,还因为喜剧编剧写小品太不划算,钱少事多,一个小品火了电视台可以反复播,演员曝光率也高,可没人留意编剧是谁,甚至很多人比较诧异,问小品还有编剧?即便有人知道了编剧的名字,有的人也会说,不过是写小品的,所以更没有人愿意干,有这个时间写写电影电视剧收入要多多了。
老一辈的喜剧编剧有很强的功底,小品的生活气息也浓,人物落地,做人事,说人话,喜剧做得圆润自然。像赵本山主演的小品《拜年》、《牛大叔提干》、潘长江主演的小品《过河》、《桥》等都非常落地,甚至还有一些文学性在里面。但是在最近几年的小品中,却看不到这样的东西了,多了的是抖机灵式的耍嘴逗贫。从最近的一些春晚小品中可以看出,小品创作能力的苍白。让人气愤的是,为中国十几亿观众烹制的这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大餐,却在光明正大的抄袭日韩的综艺节目,郭冬临主演的小品《面试》抄袭自日本一节目,2015年春晚贾玲主演的小品《喜乐街》抄袭自韩国综艺节目《寻笑人》中的《极和极》。别狡辩,抄袭就是抄袭,别拿“借鉴”美化自己。与这恶心的行为相比,令人还有点欣慰的是,个别年轻的团队反而出了优秀的作品,比如开心麻花的小品《扶不扶》、《落叶归根》。
东方卫视的《笑傲江湖》出现了一些比较有潜力的喜剧演员,可惜的是没有做好内容,导致作品不是很好看,如果有好的编剧帮他们策划,出来的作品会很优秀。一些老的喜剧演员,如潘长江,巩汉林,最近这些年鲜有好作品问世,缺的也是好的编剧帮他们打磨剧本。一个好的编剧可以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草根演员托起来,一个好作品可以让他迅速走红;一个好的编剧可以让一个老喜剧演员重新回到舞台,重续辉煌。所以,你们应该重视编剧,巴结编剧才对啊,努力跟编剧搞好关系,如果编剧跟你熟悉了,一高兴给你量身定做个剧本,一个好作品出来,你马上可以身价翻倍。道理这么简单,你说你为什么不懂?你说你是不是傻?是不是傻?
编剧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很多人骨子里就看轻编剧的作用,骨子里不尊重编剧,玩什么养蛊式的淘汰法,明明当场说了践踏编剧尊严的话,事后还狡辩说是以讹传讹;有很多人就想廉价的雇佣编剧,还有的就是拿编剧当小白鼠当炮灰,用机会当诱饵骗编剧给他白干活;以自己的老资历和强大的人脉欺负编剧新人,给超低的价格,签霸王合同。江湖险恶,到处都是没有井盖的井,编剧只能且写且小心。
春晚想再续以前的辉煌基本是不可能了,因为互联网时代下,再用“加法”做春晚,只会越来越难看。春晚小品想佳作不断,也比较困难了,写小品,钱少事多,况且央视店大欺客,还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细分类型,会是春晚的出路,专门的戏曲晚会,专门的音乐晚会,专门的喜剧晚会。专门针对某一个口味,只用心办好一个类型,就会吸引一大批观众。少即是多,小即是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