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014-03-27 15:36: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论文 |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然而,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产生,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怎样充分利用我们的数学课堂有效地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激发学生认知的内要在动力,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我在教学中总是不断地探索,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节课时,学生发现有的年历卡上2月是28天,有的年历卡上的2月是29天,学生就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当老师告诉学生:二是,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学生又想知道哪些年份是平年,哪年是闰年?当学生探究出结果:每4年一个闰年,逢4的倍数的年份是闰年,这时冯老师又让学生查看年历表,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学生一算是闰年,一查是平年,学生探究的欲望接二连三地被激发出来。
二、要给学生提供问题的空间。
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问题从哪来,主要是教师的设计。从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置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从方式上说,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重在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数学中许多法则、性质、公式、等规律性知识的学习,都能借助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得到。这些结论的得出过程,原来是复杂而漫长的,但表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就被简略了。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精辟的数学规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模拟性、简约性的一种探索场景,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问题,让学生充分观察、分析、联想,而且为了避免学生过多地遭遇失败,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地提出一些重要特征或联系,诱导学生集中定向思维,最后让学生发现规律和结论,并逐渐清晰化。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先让学生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推导。还有一位同学说:“以前我们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有很多方法,我想我们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也有很多种方法。”然后教师就鼓励学生来证实自己的猜想,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尝试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有的学生用两个梯形,有的用一个梯形,有的用直角梯形,有的用等腰梯形,通过剪拼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得到了8种不同的推导方法。
从这节课中就可以看出:教师把知识获取与形成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促使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并且注重学生“转化”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关联,并在知识的转化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情形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自由去配的时间,其实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是探究的必要条件。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让学生利用8根小棒(6 长2短)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各种各样的图,然后进交流,让学生通过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揭示课。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中手动、脑想、眼看、交流,揭示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利用“七巧板”任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摆出各种图形。使学生在愉悦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四、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
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因为,从理论上说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我们的课堂一直是“一言堂”、“满堂灌”还有什么探究可言。教学中,我们倡导有效交流,但不能为交流而交流,有效的交流是全体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向他人表达对数学问题的认识,达到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交流的过程是生生交流、小组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等多维互动的形式。
总之,教虽无定法,但教要得法。新课改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的同时也是一种锻炼自我的机会,只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要求,巧妙设置教学情境,选择和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挖掘出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发现和创新的动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会得到切实的培养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