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庖汤”·吃“猪肠”(散文)
2023-12-29 19:53:44
标签: 旅游 情感 文化 娱乐 杂谈
吃“庖汤”·“吃猪肠”
在阳光照入房间时自然醒来,没有闹钟的催促,没有琐事的烦燥,带上一颗轻松的心,与家人到森林中漫步、嬉戏,然后再到布依族农家去饕餮那热腾腾、鲜嫩嫩的“庖汤”锅,让疲惫的身体被宁静和自然所包围。在布满阴霾的冬日,能有这样惬意而充实的体闲,是大多数人所向往的。
贵州布依族村寨,进入冬月以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把自家喂养了一年的大肥猪杀来过年。按照“杀单不杀双”的习俗,家家都要排好单数的日子来杀猪。当天,乡里乡亲都会来帮忙,主人家就会选上一块半肥半瘦的上好猪肉,用自家做的糟辣椒,加上姜丝、蒜苗,炒上一大碗。再把猪的内脏清洗干净,炖肥肠、炒猪肝、宫爆腰花,再炒上几个配菜,满满一大桌,款待大家,就叫做吃“庖汤”。
布依族农家的“庖汤”不仅是美味佳肴,更是布依人欢庆丰收、迎接新年的盛会。誉为“庖汤第一村”的贵阳王岗村,游人来到村寨,可以先体验打糍粑、磨豆腐、跳布依竹竿舞等民俗活动。主人家开始杀猪时,邀请游客一同参与他们的放红仪式。放光猪血后,主人家便用冥纸沾了猪血祭祀祖先,在堂屋里的神龛前焚烧香蜡纸烛,请求祖先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幸福、身体健康,来年事事顺利、五谷丰登。这些颇具神秘色彩的活动结束后,飘香四溢、肉嫩汤鲜的“庖疡宴”才正式开始。
这些年,布依族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年前杀猪的时候,好多人家会请城里的亲戚到乡下来玩,吃“庖汤”酒,吃完临走时还打包,带上三、五斤回家。农村人喂来自家吃的猪,用猪菜煮熟作为饲料,肉质特别鲜嫩。况且,乡下“庖汤”酒,好吃又好玩,好多城里人干脆跟寨子里的农户预定,请农家帮忙喂养肥猪,到下一个年关,邀上亲友下乡来,热热闹闹吃“庖汤”,然后再带一些猪肉回家过年。进入农历十一月中、下旬,到乡下吃“庖汤”,就成了城里人周末度假的主要内容。
布依族的吃“庖汤”,类似于我老家的“吃猪肠”。
我的老家在桂西北大山里。记忆中,老家一般在大年二十三开始杀年猪。杀年猪的头一天,主家便邀请各户当家的和青壮年男人第二天一早过来帮忙“逮猪尾巴”,给请究礼节的各户当家的或青壮年男人一个“吃猪肠”的理由。如果没有这套程序,就得罪了人,以后遇到什么难事,别人也不会主动前来帮忙。如果主家没有特意邀请的人,“吃猪肠”的时候到来,除非是贵客临门或者因急事前来,否则被认为是“蹭吃”的,脸皮比砖厚,人品有问题。
一群人逮一头猪,一般情况下手到擒来。放血、刮毛、开膛、清洗内脏,这头猪就算杀好了。主家将猪头和猪血从供奉祖先的案上请下来,让帮厨的人剥开猪头肉,将肠子上、肚子上的连油剔下来,用山里的香茅草扎成一节一节的,连同心、肝、肚、肺、大肠等内脏一起放到大海锅里煮;再将拿捏得融融的猪血灌进小肠,同样以香茅草一节一节扎紧,在滚沸的锅里不停翻动以免爆肠,煮熟后便是血肠。
东西煮好后捞出,主妇将苞谷粉撒进飘满油花的海锅里,女儿操着丫拐不停地搅动以免糊锅,再加进姜片和盐巴一起熬煮,一个小时后,就成了一锅喷香的、可供数十人尽情享用的“杀猪粥”。
掌厨的人则分门别类将猪头肉、猪内脏和猪血肠切片装盘,再将L字形的板桌围着火塘拼拢,成了四方中空的餐桌,然后满盘满钵地端上来,招呼大家入座。山里人称这种吃法为“打边炉”,城里人称这种吃法为“吃火锅”。
“吃猪肠”不亚于办喜事。人们围着火塘喝着苞谷烧,吃着猪头肉、猪内脏和猪血肠,满屋是猜拳打码的吆喝声和喝“杀猪粥”的呼噜声。
无论是布依族的吃“庖汤”,还是桂西北老家的“吃猪肠”,肉香、酒香、粥香,热闹、爽朗、和睦,像润滑剂一样减少了彼此之间的摩擦,又像黏合剂一样将心与心贴得更紧。这种传承千年的习俗,有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在其间静静流淌,穿越苍茫岁月的烟尘,渡过阴冷潮湿的冬日,叩响百花齐放的春天之门。
吃“庖汤”·吃“猪肠”(散文)
吃“庖汤”·“吃猪肠”
在阳光照入房间时自然醒来,没有闹钟的催促,没有琐事的烦燥,带上一颗轻松的心,与家人到森林中漫步、嬉戏,然后再到布依族农家去饕餮那热腾腾、鲜嫩嫩的“庖汤”锅,让疲惫的身体被宁静和自然所包围。在布满阴霾的冬日,能有这样惬意而充实的体闲,是大多数人所向往的。
贵州布依族村寨,进入冬月以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把自家喂养了一年的大肥猪杀来过年。按照“杀单不杀双”的习俗,家家都要排好单数的日子来杀猪。当天,乡里乡亲都会来帮忙,主人家就会选上一块半肥半瘦的上好猪肉,用自家做的糟辣椒,加上姜丝、蒜苗,炒上一大碗。再把猪的内脏清洗干净,炖肥肠、炒猪肝、宫爆腰花,再炒上几个配菜,满满一大桌,款待大家,就叫做吃“庖汤”。
布依族农家的“庖汤”不仅是美味佳肴,更是布依人欢庆丰收、迎接新年的盛会。誉为“庖汤第一村”的贵阳王岗村,游人来到村寨,可以先体验打糍粑、磨豆腐、跳布依竹竿舞等民俗活动。主人家开始杀猪时,邀请游客一同参与他们的放红仪式。放光猪血后,主人家便用冥纸沾了猪血祭祀祖先,在堂屋里的神龛前焚烧香蜡纸烛,请求祖先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幸福、身体健康,来年事事顺利、五谷丰登。这些颇具神秘色彩的活动结束后,飘香四溢、肉嫩汤鲜的“庖疡宴”才正式开始。
这些年,布依族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年前杀猪的时候,好多人家会请城里的亲戚到乡下来玩,吃“庖汤”酒,吃完临走时还打包,带上三、五斤回家。农村人喂来自家吃的猪,用猪菜煮熟作为饲料,肉质特别鲜嫩。况且,乡下“庖汤”酒,好吃又好玩,好多城里人干脆跟寨子里的农户预定,请农家帮忙喂养肥猪,到下一个年关,邀上亲友下乡来,热热闹闹吃“庖汤”,然后再带一些猪肉回家过年。进入农历十一月中、下旬,到乡下吃“庖汤”,就成了城里人周末度假的主要内容。
布依族的吃“庖汤”,类似于我老家的“吃猪肠”。
我的老家在桂西北大山里。记忆中,老家一般在大年二十三开始杀年猪。杀年猪的头一天,主家便邀请各户当家的和青壮年男人第二天一早过来帮忙“逮猪尾巴”,给请究礼节的各户当家的或青壮年男人一个“吃猪肠”的理由。如果没有这套程序,就得罪了人,以后遇到什么难事,别人也不会主动前来帮忙。如果主家没有特意邀请的人,“吃猪肠”的时候到来,除非是贵客临门或者因急事前来,否则被认为是“蹭吃”的,脸皮比砖厚,人品有问题。
一群人逮一头猪,一般情况下手到擒来。放血、刮毛、开膛、清洗内脏,这头猪就算杀好了。主家将猪头和猪血从供奉祖先的案上请下来,让帮厨的人剥开猪头肉,将肠子上、肚子上的连油剔下来,用山里的香茅草扎成一节一节的,连同心、肝、肚、肺、大肠等内脏一起放到大海锅里煮;再将拿捏得融融的猪血灌进小肠,同样以香茅草一节一节扎紧,在滚沸的锅里不停翻动以免爆肠,煮熟后便是血肠。
东西煮好后捞出,主妇将苞谷粉撒进飘满油花的海锅里,女儿操着丫拐不停地搅动以免糊锅,再加进姜片和盐巴一起熬煮,一个小时后,就成了一锅喷香的、可供数十人尽情享用的“杀猪粥”。
掌厨的人则分门别类将猪头肉、猪内脏和猪血肠切片装盘,再将L字形的板桌围着火塘拼拢,成了四方中空的餐桌,然后满盘满钵地端上来,招呼大家入座。山里人称这种吃法为“打边炉”,城里人称这种吃法为“吃火锅”。
“吃猪肠”不亚于办喜事。人们围着火塘喝着苞谷烧,吃着猪头肉、猪内脏和猪血肠,满屋是猜拳打码的吆喝声和喝“杀猪粥”的呼噜声。
无论是布依族的吃“庖汤”,还是桂西北老家的“吃猪肠”,肉香、酒香、粥香,热闹、爽朗、和睦,像润滑剂一样减少了彼此之间的摩擦,又像黏合剂一样将心与心贴得更紧。这种传承千年的习俗,有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在其间静静流淌,穿越苍茫岁月的烟尘,渡过阴冷潮湿的冬日,叩响百花齐放的春天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