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散文)

2023-04-18 19:18:14
标签: 旅游 情感 文化 杂谈

                                                               林 间

 

                                                                (一)

       雨后天空放晴,微风像水在流动,山林犹如仙境。进山,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清凉凉的、有一万棵树手拉手围起来的大氧吧,只觉得每一次呼吸,全副身心就像卸下千斤重担那般轻松舒畅。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放出无数条金蛇爬进林地,把灌木和花草都染上了金辉。我的眼睛明镜似的,把每一片叶子的叶脉、每朵花的花瓣都看得清清楚楚。

        幽深的山林璀璨而透明,温煦的气息在地面上弥漫游移。

                              (二)

       我嗅到一种十分亲切又有些遥远的气味。那是由阳光做酵母,将松树油、桦树蘑、山花、野果的浓醇和幽香,还有腐殖层的腥冽味和野兽的腥膻味酿在一起的气味。

       资深猎人身上的气味也是这样。但现在已经不允许狩猎了,因为猎物中很多是与我们相互守望的朋友,应该摒弃陷阱、圈套、箭簇、猎枪等损招和利器,还原人与动物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

       所有生物,都是至亲。有了这种觉悟,已经近乎神圣。

                               (三)

       举目望去,不见了花影缭乱,不见了岁月沧桑,却见荡漾在山谷里的一泓碧波。

       刚到湖边,立刻瞥见水中有鸟影,竟然是一只雄性中华秋鸭。中华秋鸭属于稀有动物,我刚露头,它已转身往湖汊隐蔽处游去。不久,它带领一群幼鸭出来,噗噗噗搅水觅食。

       此种野鸭通常在距离地面十余米的树洞中筑巢。它的子女是山林里野鸭类最早出壳的,出壳后在亲鸭的呼唤中,从高高的树洞边纵身跳下,开始练习生存本领。

       我举起相机,想了想又放下。不能惊动机警的它们,它们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

                                (四)

       鸳鸯出现,叫声柔弱而娇怯。雌鸳鸯好像经验不足,径直往我这边游来。雄鸳鸯是个尽职的护花使者,一直用身体遮挡雌鸳鸯。

       从湖汊漂来一个白色物体,雄鸳鸯马上护送雌鸳鸯藏在树荫下,自己大胆地游过去,试探性地啄上两啄,确定没有危险后,才给雌鸳鸯发信号,叫它出来一起觅食。少顷,白色物体漂到我面前,原来是一只白色塑料袋。

       我举起相机调好焦距。雄鸳鸯在阳光绿波的衬映下,雪白、橙红、乌黑、紫栗、铜绿、金黄、亮褐,七彩生辉。我被这绝美的生物震撼得目瞪口呆,差点忘记按下快门。

       鸳鸯,雄性炫目,雌性低调。

                           (五)

  又听见雄性白背啄木鸟敲击响木的情歌,圆润嘹亮厚重,响彻山林,回音阵阵。

       这种啄木鸟求偶弄歌时有自己偏爱的响木,响木就是枯木。为了使敲击声响亮好听,传送距离远,达到吸引和讨好异性的最佳效果,它在众多枯木中反复测试、精心挑选,枯木种类、音色如何、音量大小、所处位置等方面都有讲究。

        民间称啄木鸟为敲梆子的,可我认为它们是小鼓手。

        这些卓尔不凡的小鼓手,有时拥有一只“鼓”还不满足,往往还会多找几只反复敲打。它们求爱的春歌,比啄虫的节奏更欢快、更热烈、更迫切。

                                (六)

       杜鹃有四声杜鹃、棕腹杜鹃、大杜鹃、中杜鹃和小杜鹃5种。

       四声杜鹃叫声即“布——布——布谷”。山里人拟音“光棍好苦”,农人则拟音“快快播谷”。我比较熟悉这种鸟的叫声。

       棕腹杜鹃因其雄性的胸腹为棕色而得名,身体与四声杜鹃一样大,它的叫声是“丽尔——丽尔——丽尔”,开始较弱,渐渐加快加强,至最高音处骤然止歇,暂停后重新开始下一轮鸣叫。

       大杜鹃便是妇孺皆知的布谷鸟,也是历代诗人写进诗词最多的鸟,叫声即“布谷——布谷——布谷”,它是杜鹃中体型最大的鸟。农人听到这种叫声,就要下地播种了。

       中杜鹃又叫郭公,体型、体色均似大杜鹃,腹面的横斑纹比大杜鹃粗宽且稀疏,叫声是“啯——公,啯——公,啯——公”,粗壮而低沉。

       小杜鹃在5种杜鹃中体型最小,但它的叫声最为圆润悠扬,富于音韵。山里人把它的鸣叫拟音“阴天打酒喝喝——”,令人忍俊不禁。

      聆听杜鹃的鸣叫,也是奇特的享受。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