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不可一日无此君(散文)
2023-03-23 14:04:59
标签: 旅游 情感 文化 娱乐 杂谈
黄豆:不可一日无此君
黄豆也称大豆,是毛南山乡的主要副食品。黄豆没有专门辟出田地种植,而是在玉米地里间种,玉米收获后,豆秧饱吸阳光雨露,蹭蹭蹭地往上窜,不出一个月就结荚孕籽,到了农历八月,风起时,满耳是成熟的黄豆与干豆荚碰撞的脆响。
黄豆的吃法有很多种。豆腐肴是山里人的最爱。加工这道菜时,将黄豆舂成细粉,锅里加入适量清水烧开,将豆粉撒入,放进切细的青菜搅匀,煮沸后,点上毛南酸,豆浆便与青菜凝结。水多了,滤出去,加上油盐和佐料,便是美味可口的菜式。最营养的吃法是炖黄豆。将黄豆置于锅中加水以小火慢炖,熟透后汤浓味鲜。如果将黄豆与猪脚、猪排、木瓜一起炖,是产妇和病人最佳的滋补食品,产妇可催奶,病人可康复。黄豆还可以发成豆芽,清炒豆芽,或是肉末炒豆芽,都是很下饭的家常菜式。最简单的吃法是炒黄豆。炒熟了,撒点盐巴,加点猪油,就是最好的下酒菜。什么都不加,就那么干炒,干香干香的,当零食最合适。我没到铁路之前,经常挑黄豆到山外换大米或面条,一斤黄豆可以换一斤二两大米或一斤三两面条。在毛南山乡,黄豆比其他粮食值钱。
黄豆最大的用处就是制成豆腐。据史料称,豆腐是汉朝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渐渐风靡全国。制作方法传到毗邻的东瀛,日本人稍加改良,便成了一道极精致的料理。
豆腐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先把黄豆用石碓舂碎或用石磨磨碎,加水浸泡一天一夜,然后将泡发的碎豆颗用石磨磨成浆,倒进细布袋里加水挤压出来,成了生豆浆,再倒入海锅以豆箕或干草烧开,煮沸时加入适量熟石膏粉不停搅动,待豆浆转速缓慢,便停住不搅,原来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豆浆,又像倒时针那样缓缓转回小半圈,熟豆浆便凝成豆花了。山里人不用卤水点豆腐,而是用熟石膏粉将熟豆浆凝结。熟豆浆里加熟石膏要适量,四斤黄豆一锅的豆腐,加入四两熟石膏粉即可,加少了不易凝结,加多了口感粗糙。加入熟石膏粉的豆花鲜嫩无比,舀一碗吃再是爽口不过。但要制成豆腐,还要费一番功夫。将豆花舀进长方形木框内,将垫布从四角往中间叠,压上盖板,再压上磨盘或石块等重物。两个小时后,豆腐水被挤压出来了,将垫布揭开,取掉木框,一锅豆腐便大功告成。四斤黄豆可以制出二十来斤豆腐。豆腐渣得留着,加进油盐佐料炒熟,就是一道下饭菜。馊了,煮熟喂猪。
毛南山乡地处内陆,属于亚热带峡谷性气候,潮湿,闷热,豆腐容易馊。常见的保鲜方法是搭一个竹木架子,铺上芭蕉叶或芭蕉芋叶,将豆腐划成砖头般大小的方块,依次往上摊放,便于通风透气。时间稍长,将豆腐块装进竹篮,挂到屋檐下通风处凉着。或将豆腐块装篮吊在山塘水柜上,让凉浸浸的水气帮忙。或将豆腐块放进清水里,经常换水保鲜。这些方法虽然原始,但豆腐一个星期不会馊。如果豆腐上出现黏黏的糊状,用清水洗净便可食用。馊得厉害,只有喂猪。不过,这种情况少见,因为置酒办席最长不超过五天,豆腐基本吃完,若再需用,还得做新的。
豆腐是山里人的家常菜式,也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招待贵客的主菜。比较讲究的人家,将白豆腐划成小方块,用开水焯一下,放进姜末、西红柿、青辣椒、油盐、葱段、蒜泥一起焖透,很是鲜香可口。吃豆腐一般都离不开火锅。没有深加工的豆腐,切成火柴盒般大小的块状,下到火锅里就可以吃。为了让豆腐更能体现自身价值,山里人一般都进行深加工:一是将豆腐用油两面煎黄,既保鲜,又体面;二是将豆腐划成火柴盒般大小的方块,下到油锅里炸成焦黄,外焦里嫩;三是将豆腐捏融,像做包子那样包上熟肉末、熟黄豆粉、熟花生粉、葱花、姜末、蒜泥、盐巴、酱油等食料楺和而成的馅子,或入锅两面煎黄,或下油锅炸成焦黄,香气扑鼻,称为“豆腐圆”。深加工的豆腐与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荤菜一起下到火锅里煮透夹出,在以山里的辣椒粉、花椒粉、沙姜粉、八角粉、姜末、葱花、蒜泥、盐巴、酱油等佐料配成的蘸碟里打个滚,放进嘴里细嚼慢咽,各种香味刺激味蕾,好吃得没法细说。
看一个家庭是否有钱、待客诚不诚心,豆腐是衡量的标准之一。再穷的人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招待贵客,都要磨几锅豆腐作为主菜,否则人前人后抬不起头、挺不直腰杆。
毛南山乡的豆腐鲜、嫩、香、纯,得到河池、宜州、柳州等城市的食客青睐,成为山里人又一条生财之道。
黄豆:不可一日无此君(散文)
黄豆:不可一日无此君
黄豆也称大豆,是毛南山乡的主要副食品。黄豆没有专门辟出田地种植,而是在玉米地里间种,玉米收获后,豆秧饱吸阳光雨露,蹭蹭蹭地往上窜,不出一个月就结荚孕籽,到了农历八月,风起时,满耳是成熟的黄豆与干豆荚碰撞的脆响。
黄豆的吃法有很多种。豆腐肴是山里人的最爱。加工这道菜时,将黄豆舂成细粉,锅里加入适量清水烧开,将豆粉撒入,放进切细的青菜搅匀,煮沸后,点上毛南酸,豆浆便与青菜凝结。水多了,滤出去,加上油盐和佐料,便是美味可口的菜式。最营养的吃法是炖黄豆。将黄豆置于锅中加水以小火慢炖,熟透后汤浓味鲜。如果将黄豆与猪脚、猪排、木瓜一起炖,是产妇和病人最佳的滋补食品,产妇可催奶,病人可康复。黄豆还可以发成豆芽,清炒豆芽,或是肉末炒豆芽,都是很下饭的家常菜式。最简单的吃法是炒黄豆。炒熟了,撒点盐巴,加点猪油,就是最好的下酒菜。什么都不加,就那么干炒,干香干香的,当零食最合适。我没到铁路之前,经常挑黄豆到山外换大米或面条,一斤黄豆可以换一斤二两大米或一斤三两面条。在毛南山乡,黄豆比其他粮食值钱。
黄豆最大的用处就是制成豆腐。据史料称,豆腐是汉朝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渐渐风靡全国。制作方法传到毗邻的东瀛,日本人稍加改良,便成了一道极精致的料理。
豆腐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先把黄豆用石碓舂碎或用石磨磨碎,加水浸泡一天一夜,然后将泡发的碎豆颗用石磨磨成浆,倒进细布袋里加水挤压出来,成了生豆浆,再倒入海锅以豆箕或干草烧开,煮沸时加入适量熟石膏粉不停搅动,待豆浆转速缓慢,便停住不搅,原来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豆浆,又像倒时针那样缓缓转回小半圈,熟豆浆便凝成豆花了。山里人不用卤水点豆腐,而是用熟石膏粉将熟豆浆凝结。熟豆浆里加熟石膏要适量,四斤黄豆一锅的豆腐,加入四两熟石膏粉即可,加少了不易凝结,加多了口感粗糙。加入熟石膏粉的豆花鲜嫩无比,舀一碗吃再是爽口不过。但要制成豆腐,还要费一番功夫。将豆花舀进长方形木框内,将垫布从四角往中间叠,压上盖板,再压上磨盘或石块等重物。两个小时后,豆腐水被挤压出来了,将垫布揭开,取掉木框,一锅豆腐便大功告成。四斤黄豆可以制出二十来斤豆腐。豆腐渣得留着,加进油盐佐料炒熟,就是一道下饭菜。馊了,煮熟喂猪。
毛南山乡地处内陆,属于亚热带峡谷性气候,潮湿,闷热,豆腐容易馊。常见的保鲜方法是搭一个竹木架子,铺上芭蕉叶或芭蕉芋叶,将豆腐划成砖头般大小的方块,依次往上摊放,便于通风透气。时间稍长,将豆腐块装进竹篮,挂到屋檐下通风处凉着。或将豆腐块装篮吊在山塘水柜上,让凉浸浸的水气帮忙。或将豆腐块放进清水里,经常换水保鲜。这些方法虽然原始,但豆腐一个星期不会馊。如果豆腐上出现黏黏的糊状,用清水洗净便可食用。馊得厉害,只有喂猪。不过,这种情况少见,因为置酒办席最长不超过五天,豆腐基本吃完,若再需用,还得做新的。
豆腐是山里人的家常菜式,也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招待贵客的主菜。比较讲究的人家,将白豆腐划成小方块,用开水焯一下,放进姜末、西红柿、青辣椒、油盐、葱段、蒜泥一起焖透,很是鲜香可口。吃豆腐一般都离不开火锅。没有深加工的豆腐,切成火柴盒般大小的块状,下到火锅里就可以吃。为了让豆腐更能体现自身价值,山里人一般都进行深加工:一是将豆腐用油两面煎黄,既保鲜,又体面;二是将豆腐划成火柴盒般大小的方块,下到油锅里炸成焦黄,外焦里嫩;三是将豆腐捏融,像做包子那样包上熟肉末、熟黄豆粉、熟花生粉、葱花、姜末、蒜泥、盐巴、酱油等食料楺和而成的馅子,或入锅两面煎黄,或下油锅炸成焦黄,香气扑鼻,称为“豆腐圆”。深加工的豆腐与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荤菜一起下到火锅里煮透夹出,在以山里的辣椒粉、花椒粉、沙姜粉、八角粉、姜末、葱花、蒜泥、盐巴、酱油等佐料配成的蘸碟里打个滚,放进嘴里细嚼慢咽,各种香味刺激味蕾,好吃得没法细说。
看一个家庭是否有钱、待客诚不诚心,豆腐是衡量的标准之一。再穷的人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招待贵客,都要磨几锅豆腐作为主菜,否则人前人后抬不起头、挺不直腰杆。
毛南山乡的豆腐鲜、嫩、香、纯,得到河池、宜州、柳州等城市的食客青睐,成为山里人又一条生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