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着感觉走(杂谈)

(2022-11-20 22:19:15)
标签:

旅游

情感

文化

娱乐

杂谈

                                 跟着感觉走

                     ——漫说女作者和她们的作品

 

男作者和女作者的作品,区别相当明显。男作者向往于历史,女作者亲近于自然。或者说,男作者兴致于国家民族,女作者向往的是亲人。进一步说,男作者倾向于勘探。勘探是抱了一个鲜明的目的去要一个结果,带着明显的功利性。女作者更钟情于漫游。漫游是尽享在路上的风景,等待结果在远方渐次呈现。跟着感觉走,是阅读女作者作品的最好方法。

萧红堪称中国现代女作家的翘楚。由鲁迅推介的《生死场》,是她的成名作。这部作品没有什么章法,写的是麦场、菜圃、羊群、荒山、野合的人与偷欢的动物、生产的女人和病死的孩子,没有主角,没有环环相扣的情节,每一章节都是一幅独立的图片。然而,这部作品带来的陌生感是巨大的。虽说每一章和每一章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把这一张张色彩浓重的图片连接在一起时,整部小说就变得卓尔不群、别具一格。

萧红后来写的《伯乐》、《八月的乡村》、《呼兰河传》等作品,还是注重描摩现实生活和生命常态,不故弄玄虚,如实道来。她依靠的是作家的本能,将容易被漂亮口号所忽略的东西打捞起来。她不是写光环下的伟大人物,而是写一个生活中可亲可感的人。在她天真而富有活力的文字世界里,永远不会因为某个写作目的而遗失生命中那些“灰色地带”、那些被刺目的光环所忽略的“活生生”现实。

萧红的宝贵在于面对困惑和犹疑并不躲闪,忠直无欺地表现了自己的所见,即使有人批评她立场不坚定、写作没有套路也在所不惜。她命运多舛,但精力旺盛,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她对诸如爱情这样最贴近心灵的美好始终抱着近于痴迷的态度,所以她的一生都在谈恋爱,一场一场地谈下去。她在香港逝世时,还有端木良送终并处理后事。像她这样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坛上是不多见的。

比萧红稍晚的张爱玲,却是一位敏感、固执而脆弱的人。她的作品不仅散淡、忧郁,而且孤独、苍凉。她二十二岁时便写下长篇小说《倾城之恋》,轰动文坛。所以她不无得意地说:“出名要趁早。”然而,她的不合群、傻专一也是有名的。读书时,与同学老师不合拍,跟妈妈和姑姑生活,也弄得很不愉快。她以孤独的生活方式,执拗地把自己受到过的伤害越滚越大,最后孤独地死去。她在爱情上相当专一,当年对汪伪政权宣传部副部长胡兰成是如此,后来对穷途潦倒、疾病缠身、年纪很大的美国丈夫赖雅也是如此。她的爱情虽然乏善可陈,但总比建筑在金钱上的爱情要值得称道。

多疑、善变、任性、拒外,是张爱玲一直没有摆脱痛苦的主要原因。依她过人的才华,想让自己过得好一点是不难办到的,但她偏不,揣着难解的痛苦往前走,把日子过得凄凄惨惨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在国内的张爱玲热烈歌颂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偷渡香港后她的嘴脸一变,又骂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来,后来到了美国,她也没有什么可以交心的朋友,即使跟同事打交道,也仅凭字条,很少接触,只是活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她的文学是成功的,为人却是失败的。像她这样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坛上同样也是少有的。

萧红、张爱玲已成过去,她们留下了无数佳话,也留下了许多遗憾。

我比较欣赏很多女作者既不求占有、也不求胜利的态度。她们虽然经常被强烈的倾诉欲助推文字的喷涌,带着明显的刚性,但本质上仍然是散淡的。冰心老人很典型。她淡泊,她随缘,她安静。这种秉性的形成,大约与她喜欢写《小桔灯》这样的儿童文学有关。她一直保持一颗童心,乐观向上,得失随缘,所以安享高寿。不少女作者更喜欢“妙在真境”。真境的获得,多在任意。这并不是妥协、没有目的,而是自我获得一种“无知”、“忘我”的观物态度,以纯真的心去接近世界,抵达世界之心。所以,世界才会向她们呈示婴儿一般柔美的“源初的清新”。

老一辈女作家的作品我看了不少,稍晚一些的女作家的作品也看了一些。叶文玲、王安忆、池莉、毕淑敏、迟子建、裘山山等人的作品,都有一种自然、率真、散漫、随缘的意韵。现任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以短篇小说《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后改编成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而享誉文坛,前些年又写下中篇小说《棉花垛》,人物、故事、情节、场景、气氛等要素都不太明晰,但仔细品赏,却有一种绵长、醇厚、清香、柔软的韵味。阅读这些女作者的作品,常为她们的任意、跳跃、灵动、飘逸而感叹。或者说,她们仅是为读者提供感觉和意象,没有明确的指向和探寻,好像闲庭信步,走停随意,身是轻松的,心是空灵的,在自由的思想里徜徉或者翱翔。

柔美,是女作者作品的共性,应该归功于她们的母性。女人的母性与生俱来,集中体现在慈爱上。慈爱是人世间最柔软、最博大、最细腻的精神状态。所以,女作者的文字尽管不乏刚性,但细细品读,总觉得有一种悄悄的温暖逼近我心。铁路是充满刚性的体系,这个体系里的女作者,采写人物事迹、描述事件始末、发表议论见解等,却有别于男作者。成都铁路局女作者的作品我看得比较多,她们的文字都以柔性,或者说是以母性取胜,细腻、散淡、安详、宽容,没有明显的终极性和功利性。这是男作者难以匹敌的。

女作者的悟性和敏感,最容易触及岁月深处的奥秘。岁月是最辛苦的行者,但她会停下来歇息,因为她知道有时钟的嘀嗒漫步,有光明在风中流淌,生活才能鲜活、跳跃、精彩,流动的水永远洁静,流动的云霞变幻莫测,有花落花开,有风息有风起,有哭有笑有期待。昨天的每一天都是陈酿刚掀开的那一霎那,明天的每一天都是稻谷成熟时弯下来的那一穗。因此,女作者的作品总是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正处于剧烈嬗变的时代,什么都在变,许多事物转瞬即逝,许多事物突然出现,已经发生的变革又呼唤更多的变革。所以,我们都很忙,都很累。我们需要振聋发聩般的作品,也喜欢烟雨江南似的作品。打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男作者的作品是“渔阳鼙鼓动地来”,可以使我们斗志昂扬,因为,还有许多目标需要我们去实现;女作者的作品就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可以使我们安静舒缓,因为,还有漫长的路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