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征夫
谭征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90
  • 关注人气: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瓦的流年(散文)

(2022-09-13 10:58:20)
标签:

旅游

情感

文化

娱乐

杂谈

                             瓦的流年

 

瓦,盖房之物。据传发明于西周,春秋战国进入民间,秦汉普及,唐宋鼎盛。瓦有板瓦、筒瓦和瓦当之分。板瓦一端有瓦钩,另一端有瓦鼻。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民居都是板瓦盖顶。筒瓦为圆弧状,仰起一片压一片往上铺,遂成排水沟槽;卧着一片压一片往上盖,盖住朝上的瓦楞。至房脊,形成一道大楞,将瓦片卧着往两边盖在楞上,中间堆出图腾造型。瓦当嵌进屋檐起始的瓦片下面空隙,既防瓦片滑落,又可美化观瞻。瓦当一般为官宦之家和庙宇殿堂所用,民居不多见。

北方得中华文明发源地的黄河流域风气之先,烧制的大都是灰瓦,瓦片烧透后,往窑里灌水,然后封窑,出窑时,瓦片是灰色的。灰瓦耐得雨雪侵蚀,多少年也坏不了。南方较为滞后,尤其是华南、西南一带,没有往窑里灌水的习惯,烧制出来的是红瓦。南方多雨,经年累月,红瓦慢慢酥烂,三四十年得换一茬。不管灰瓦红瓦,盖上几年便长出苔藓,远远看去,一片黛色。

我们山里,民居原来盖的都是茅草,自南宋始,制瓦技艺传进山里,清初得以普及。制瓦是技术活,没有高超技艺的人,干不了这精细活。

制瓦,泥坯最重要。主家选一块粘性极好的黄土地,带人将表面的熟土刨掉,再将生土犁开,清出碎石沙颗,将土块打碎,引进山泉或挑水把土浇透。然后牵着水牛将泥土转着圈儿踩踏。这活必须用水牛,人和黄牛体重不够,踩踏不透,泥土不融。泥土踩融后,从塘里挖出,堆成圆丘拍实,密匝匝盖上芭蕉叶和草席。山里人称为“醒泥”。待手摸泥土不粘手,说明韧性和粘性都达到要求,可以制作瓦坯了。

制瓦的器具为瓦模、瓦衣、转盘、尖杆、泥弓、抹子。瓦模用牛筋或麻线穿上木片制成,鼓出四道楞,围拢即成桶状,两端顶部各有一只手柄,可并可分。牛筋和麻线均用桐油浸泡晒干,增加强度和韧度,不易拉断。瓦衣为土布缝成,透水,套在瓦模上。转盘架在尖杆上,齐腰高,便是瓦匠的工作台。泥弓以竹篾穿上牛筋或麻线弯成弓状,用于切割泥巴。抹子为一块长方形的板子,有手柄,用于压制瓦坯。这些器具源自远古,历朝历代不断改进,遂成目前定式。

山里每个村屯都有一两个制瓦高手。主家备了重礼登门相请,讲好工钱。瓦匠将各种器具安插妥当,系上长围腰,揭开芭蕉叶和草席,用泥弓将泥丘切下一块,砸到木板上拍实,堆至半腰高,操着泥弓将泥垛切成长方形。主家递过一只大红公鸡,瓦匠抓住鸡翅膀,拔出腰刀,血光闪过,提着大红公鸡围着场地洒鸡血,然后拔下鸡颈上的毛沾着血分别粘在转盘、泥丘、泥垛和主家事先搭好的草寮柱子上,嘴里念着祈望神灵护佑之类的祷辞。

仪式结束后,瓦匠操动泥弓将长方形泥垛从头到尾拉下一条,双手捧着,慢慢靠到瓦模上,抿好接缝,一手攥着瓦模把子,一手将抹子沾上水,由下往上撩抹压制,转盘随着他的操作而转动。撩抹压制三圈后,将抹子压在瓦坯上,顺三道逆三道压抹瓦坯,使瓦面光滑。再将两端均有尖锋的篾条竖着,顺着瓦坯走一圈,切开下面瓦坯与模台相连的部分,切除上面多余的部分,然后提着瓦模走到场地上,轻轻置放在铺好的锯末或草木灰上,错开手柄一收,将瓦模抽出,再从瓦坯内侧自下而上抽出瓦衣,圆柱状的瓦坯便制成了。

瓦坯不怕烈日,就怕下雨。瓦坯半干时,瓦匠遂将其移至草寮。遇到雨天,瓦匠将转盘移进草寮继续操作,泥垛也可以搬至草寮,但泥丘要盖严实,预防雨水泡酥。盖一幢三开间的瓦房,用瓦一万三千片至一万五千片,需制作瓦坯近四百个。瓦坯干透一批,瓦匠收拢一批。两手往瓦坯两边轻轻一拍,瓦模楞条压薄的地方断开,一只瓦坯就成了四片生瓦。十天半月下来,草寮里堆得满满当当的。

生瓦入窑烧制时,必须用生砖托底,因此,瓦匠余下的工作便是制砖。制砖可比制瓦简单得多,瓦匠往长方形模子里洒上草木灰,切下一坨泥往模子里砸实,操动泥弓将模上多余的泥切掉,敲开模子,一块砖坯便制成了。烧一窑瓦,一般需用托底生砖六百块,经验丰富的瓦匠,一个星期就可以完成。生砖不能曝晒,只能阴干。

山里的瓦窑,都是顺着漫坡切开一面往里挖,窑口、窑壁和穹顶均用砖砌,窑后开两个出烟口。这种瓦窑虽然简陋,但经久耐用。我看过实物和记载,山里使用时间最长的瓦窑距今已有六百多年。

装窑必得由经验丰富的老者指导。装窑前,窑外设神坛,请窑神。富贵人家供上猪牛羊三牲和果品点心等六礼,再是清贫的人家,也要供上一只大红公鸡,祈望窑神护佑。直到烧好封窑,神坛才能撤除。装窑时,托底生砖垒三层,每隔三尺留一条火道,生砖上竖排码放生瓦,一层叠一层,每隔六尺留一条火道。装窑完毕,掌窑师傅率领帮工的人对神坛顶礼膜拜。

窑口分两层,上层烧火,下层出灰。上层先架上干柴,后添上湿柴。师傅一边将桐油火把引燃干柴,一边扯起嗓子喊:“烧窑啰!”俗话说:“人要实心,火要空心”。烧窑时,添柴必须疏密有致,火势均匀适中。烧窑一般为两天三夜,烧柴五六千斤。往窑口看去,砖瓦白得发亮,窑后出烟口喷出的烈焰由白转青,就烧好了。掌窑师傅用砖将窑口封住,抹上厚厚的泥巴,再填上土。再将窑后出烟口砌上砖,填上土。半月后窑冷却,开窑出瓦。出窑的瓦片轻叩有金石声,质量上乘,轻叩如击瓮之声,质量较次,只有盖房时搭配使用。

这些年,城市的青堂瓦舍日渐消失,极目处,大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偶见飞檐翘角,便格外亲切。在山里,人们的日子越来越滋润,水泥平顶楼雨后春笋般出现,瓦窑渐渐淹没于荒草野葛之中。在更深的山里,瓦依然是盖房的主要物件,绿荫中隐现的黛色屋顶炊烟袅袅,似乎在默默诉说瓦的似水流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