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木歌(散文)
(2022-08-31 20:54:09)
标签:
旅游情感文化娱乐杂谈 |
传说锯子是鲁班发明的。鲁班也叫公孙磐,鲁国人。有一天路过草地,被锋利的茅草拉了一道口子,掐下一看,发现草叶边上有齿形,茅塞顿开,回家后便制造了锯子。鲁班因此被木匠们奉为鼻祖。在漫长的岁月里,木匠除了配备斧刨刀钻凿尺墨斗等工具,还必须有一两把趁手的锯子。
木匠是山里的能人,很吃得开。将原木解成板子,是木匠活里最辛苦的一项。干这活,必需两个人,还得准备一只马凳和一把大锯。
马凳制作并不复杂,锯下大树的分叉,在两根分叉上各凿两三个对称的方孔,打进硬木榫子,使用的时候,将分叉倒过来,将横档架在榫子上,装上板材,两边或用木楔子或用蚂蟥钉固定。这种形状酷似昂首的马,因此,山里人称为“马凳”。大锯以中间为基准,两边锯齿逆向,使用前,用夹钳将锯齿分别向两边扳开一些,便于扩大锯缝,然后用锉刀将锯齿锉利。徒弟锉第一遍,去粗,磨光;师傅锉第二遍,锉利,验收。大锯框架为长方形,中间撑杆卯进两端专供手握的横档,架子一边套上两股麻绳或篾绳,用竹片或木条插进去绞紧,绞紧后搭在撑杆上,另一边则装上大锯,扳成直角,形成空档,锯解板材时不会阻碍。
一切准备停当,师徒一人一头握着横档,将大锯抬起来,师傅跳到马凳上,徒弟站在马凳下,师傅吆喝:“开线啰!”徒弟附合:“开线啰!”两人将锯齿对准墨线落下,轻轻拉扯几下,俗称“开生”;锯缝湮没锯身,俗称“犁熟”。在嗤唰嗤唰的锯木声伴奏下,师傅开唱:“鲁班祖师坐一旁,指点徒弟解木板。”徒弟接唱:“祖师法力震八方,邪魔妖怪快躲开。”唱完,师徒俩一拉一扯,一俯一仰,开始一天的紧张劳作。板材解到一半,倒过来解另一半,中间不拉通,留一溜梗楞,起到支撑和平衡作用。
在所有的木材中,木匠喜欢解干木头,干脆,省力;不喜欢解湿木头,湿木头有浆汁,容易黏住锯齿,拉扯相当费劲。遇到质地细密坚硬的板材,木匠还不时往锯缝浇水,降低温度,防止锯子断裂或锯齿崩掉。这跟玉工锯解玉石差不多。解完两根板材,木匠还得将锯齿再锉一次,保持锯齿锋利。
马凳用于解大梁、穿梁、棺材等宽厚板子,像用于垫瓦和斗拱的枋、桁、檀等窄薄板子,马凳夹不稳,木匠便采用平放分解的方法完成。他们将两根粗木并排平放在地,将板材架在上面,两侧用蚂蟥钉抓实钉紧,之后一边一人,侧着身子一拉一扯。这可比用马凳解板费劲得多。在马凳上解板,两人正面相对,手脚能够放得开,可以尽量使力;平放解板,两人侧面相对,都别着劲,有力气也不好使。解完一根板材,就得歇一会,喝水抹汗,把气喘匀。
板材解好后,往锯缝里嵌进竹签隔开,两端用竹篾或绳子扎紧,便于通风干燥,但只能阴干,不能曝晒。板材派上用场时,木匠以凿子或铁钎插进锯缝里轻轻一撬,梗楞断开,刨平就行。榉、樟、椿等板材,干透了就可以用;枫、桐、梨等板材,容易变形,必须埋进烂泥塘里浸泡十天半月,捞出来晒干才可以用。
世面上曾经流行“玩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之说,其中“死在柳州”一说,是指柳州的棺材质量上乘,价钱公道。柳州紧挨九万大山,原始森林铺天盖地,紫檀、黄花梨、山榉、香樟、楠木、椿木、杉木等随处可见。不少木匠跑到九万大山里,以解棺材板为业,干个一年半载,挣了辛苦钱,回来起屋建房,小日子过得比其他家户滋润。后来,城里强制推行火化,棺材销量直线下滑,而且《森林保护法》颁布实施,各地林管部门施以重拳,木匠们没多少活干,纷纷另找其他生财之道。
这些年,很多家户虽然盖起水泥平顶楼,但山里还没有实行火葬,而且还有不少特意留下制作棺材的大树,因此,木匠还有生意可做。所不同的是他们现在已经使用电锯,传统的解板手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在时空隧道里。一些恋旧的木匠舍不得将锯子报废,恭敬地挂在墙上,隔三差五取下来锉一番,抹上防锈油。他们说:“留个念想,要不然心头空落落的,不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