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昆明“一颗印”(游记)

(2022-08-09 19:00:50)
标签:

旅游

情感

文化

娱乐

杂谈

                           昆明“一颗印”

 

初听云南昆明“一颗印”,以为是某个餐馆酒楼的名称。那年去云南旅游,在昆明稍作停留时才知道,“一颗印”是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房建筑形式。

我们参观的“一颗印”在昆明一条偏僻的巷子里,迎面是一堵高大的砖墙,高墙正中是院门,门板为两扇,各有一只祥兽吞口门环,露出锃亮的古铜色,门上有门当,门旁有户对,处处透出岁月的沧桑。跨过院门,就是天井,周围摆着各式花盆,姹紫嫣红,满眼喜色。院外酷热难当,天井却很清凉。居住在这里的人,“静坐庭前赏花落,笑谈浮生看流年”,应该是很惬意的。

房主介绍说,昆明四季如春,没有严寒,风特别大,所以“一颗印”的墙壁都砌得比较厚重“一颗印”的形成始于明,成熟定型于清早期。眼前这幢“一颗印”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房为楼房,周围都是房屋,天井围在中间,类似于四合院,四周高墙上的户普遍窄小,目的挡风沙。住房外观方整,酷似一枚印章,所以当地称其为一颗印,又叫窨子屋。

正房是一个肃穆的地方,供奉祖先神灵牌位,在房主心中地位很高,小孩平时不许在里随便打闹或大声说话正房左右两侧为一楼一底吊厦式房,房底层各有两间,称为四耳,一般用作厨房和猪马牲畜栏圈。厨房有一道门通往餐厅,便于传菜。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一颗印”正房里几乎没有厕所,厕所与正房分开。我们见到的厕所是后来建的,从正房延伸到屋外面。

正房和耳房屋顶均为歇山式,只是耳房屋顶不对称,分长短坡,长坡向内院,短坡向外。院内各层屋均不互相交接,正房屋高,房屋正好插入正房上下两层间,下雨时从正房屋顶流下的雨水正好落在房屋顶上,再地面,屋不会漏雨。屋顶很厚的筒板瓦,瓦形像切开的竹筒,比一般的瓦厚重,既利于通风,又能预防大刮落。

大门开在正房对面的中轴线上,设了倒座,也叫门廊,进深为八尺,没有侧门或后门,一侧设楼梯可供上下,在大门入口处设屏风,由四扇活动的格扇组成,平时关闭,人从两侧绕行,每逢喜庆节日打开屏风,迎客入门,倒座天井堂屋为一个宽敞的活动空间。

所谓三间四耳倒八尺

“一颗印”一般为两层楼房周的建筑连为一体,楼上楼下临天井一都有走廊,这条走廊转角与另一条走廊的转角相通,可以环行,宽敞畅,几乎可以走马漫游,所以叫跑马转角。这种楼房整体性强,结构复杂严谨,如遇到强烈地震,只会外墙倒塌,整体结构不会受到很大损坏。

    以前老昆明的人家,儿子长大,成家立业,而房子太小住不下,可以在一颗印边上横向再修房子,中间打通,两个院子之间可以往来,既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互不干扰。如果是大户人家,则纵向顺势扩展,几个院子相通,形成一进一进的院落,显示富贵和气派。

解放前,昆明一户人家几代人住在一起,三代同堂或者四代同堂,其乐融融解放后,一群寻常百姓因“一颗印”凝聚在一起,像一家人。当地顺口溜:一家炸鱼全院香,一家有事全院忙一家吵架全院,一家被偷全院冬暖夏凉的一颗印,有血脉相连的大家庭扯不断的根,也有远亲不如近邻的亲切和热闹是昆明人生生不息的住所,是他们生命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参观结束,正到饭口。房主说,我们这里可以提供饭菜酒水。真是想睡觉递过来枕头,我们求之不得。房主吩咐当家女人一声,不一会汽锅鸡、野菌汤菜、新米香饭等美食就端上桌。我们食指大动,直呼过瘾。临别时,房主说,打算把房子改成餐馆,就打“一颗印”的招牌。这个主意真的不错。

“一颗印”大多是清代遗留下来的,少部分为民国时期所建。昆明建城以来,没有经受过大的战乱,因而这些建筑没有毁于兵燹,得以保存下来。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一颗印”数量锐减。走在昆明大街上,满眼是高低不一的长臂吊车和密密麻麻的脚手架,车来人往,尘土飞扬。我的心一沉:房主的美妙打算很可能成为海市蜃楼。

听最近去云南旅游回来的友人说,当年我们参观过的那幢“一颗印”已经荡然无存,那位房主的打算果然成了一个遥远的梦。现在想要找到典型的‘一颗印’,恐怕只能到昆明周边乡下,或者通过图片、博物馆等途径来欣赏它的独特魅力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