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篇:紫砂壶简史//唐凤芝制国光紫砂茶具庆祝抗战胜利
| 分类: 玩长於文 |
紫砂壶简史
紫砂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沏茶和饮茶的一种实用器具。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紫砂壶因其悠久的制作历史和古朴而精美的艺术造型成为目前收藏品中一种极具收藏和欣赏价值的艺术品。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
一米不等。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C之间。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在显微镜下的紫砂壶既是周身布满气孔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大多数是由石英、赤铁矿和云母等矿物组成的,也有少量的是高岭石等单一矿物组成;团聚体内部的为闭口气孔,而包在起周围的为气孔群,即开口气孔。紫砂陶器在烧制过程中,就因这种特殊结构的团聚体产生较大的收缩而生成一层断断续续的开口气孔群。据测试,紫砂陶器的气孔率约为5%。紫砂壶的气孔率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正因其这种独特的质地,使紫砂壶极适于沏茶。紫砂壶所沏的茶水,色香味俱全,配以其精美的艺术造型,使品茶达到完美的境界。
据《阳羡瓷壶赋·序》记载,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的供春,在明代还有三位制壶名家: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他们所制的各种名壶,风格高雅、造型灵活,古朴精致的艺术韵味,妙不可言。清代的制壶名家有陈鸣远、惠孟臣、陈鸿寿、杨彭年和邵大享等。在当代也涌现了一批制壶大师,如顾景舟,由他仿制的供春紫砂壶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价曾达20万港币,可以想象,供春的真品该是怎样的天价!20世纪80年代中期,东南亚等地出现一股收藏紫砂壶的热潮,紫砂器皿市场极为火爆,价格飚升,明清名家的作品升至数万甚至数十万港币。受海外市场的影响,国内紫砂壶的价格一直较为坚挺,名壶一般约1万—8万元人民币,珍品的价位要更高一些。因紫砂名壶存世量有限,所以港台地区及东南亚的商人纷纷来大陆“淘金”,他们走遍大江南北,搜集名家旧壶,之后又开始转向订制当代名家新壶,紫砂的收藏热潮漫至大陆,同时也推动了宜兴紫砂企业的快速发展。但就在这股收藏的热潮中,一股暗流也正伴随而行,大量仿制的明清旧壶流入交易市场,致使海内外真正紫砂壶的收藏者和爱好者的热情大受挫伤,紫砂壶的收藏也转入了低潮,真品的市场价位也随之跌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或许正是收藏和投资的良机呢!
学转於中华古玩网
唐凤芝制国光紫砂茶具庆祝抗战胜利
作者:江苏南京 安然 来源:收藏快报
http://www.dfsc.com.cn/uploadfile/2012/0411/20120411104043562.jpg
图2 国光壶底款:观国之光
图1中一壶四杯,壶身通高9.5厘米,杯身通高3.6厘米,整套茶具泥色淡雅,质地匀润。壶与杯俱为带弧度的四方形,方正而不失圆融,器型各部比例协调,在壶身与杯身中部,刻有规整的万字纹饰带,观之有如古代青铜器纹饰,使整套茶具显得端正而庄重。万字纹是上古时期一种符咒纹样,后引入宗教,尤其佛教视其为祥瑞之相,梵文读音为“室利踞蹉洛刹那”,意思是“吉祥海云相”,意即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的吉祥之相,也是佛三十二相中的一相,在佛祖如来像的胸部即有此万字纹,因此民间将此纹视为吉祥如意之象征。在四只茶杯内部敷有白釉,二次烧成后呈现开片冰纹,与自然的紫砂泥色相映,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在壶盖内部,有一方铭款“国光”,壶底亦钤一方形款:“观国之光”(图2)。国光是此壶器型之名。1946年,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胜利,宜兴紫砂名家唐凤芝先生喜不自禁,欣然设计制作了“胜利壶”、“国光壶”,以纪念和庆祝抗日胜利。其中的胜利壶被民国政府收藏,后带往台湾。而此一壶四杯即国光式。“国光”为“观国之光”简称,其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爻辞“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观,有观察、观摩之意;光,有风土民情、风物景致之意,大致的意思是:观察邦国的景物民俗,明礼见性,效力于王廷。拿到1946年那个环境中说,就是抗战刚刚胜利,时局百废待兴,大家都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振兴祖国。
唐凤芝,生于1898年(一说1900年),是与王寅春、朱可心先生齐名的陶艺家,他不仅壶艺精湛,方器圆器素器花器样样拿手,同时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国光壶即是他将一片拳拳爱国之情融入紫砂创意的用心之作。抗日战争时期,宜兴紫砂陶业受到严重影响,许多陶人为了谋生不得不改行,数年间陶业凋敝,窑炉熄烟。抗战胜利不久,唐凤芝便撰文登报,呼吁恢复陶业生产,并建议设馆展陈紫砂精品,以利宣传紫砂文化。他的所作所为,正体现了“利用宾于王”之意。然而这样一位对紫砂陶一往情深的人士,晚年却因历史问题遭到不公正对待,长期靠边站,甚至接受审查与批判。唯一令他安慰的是他还可以做壶,但是因患眼疾,其晚年作品已无法达到心中设想,只能聊以抚慰郁闷罢了。时过境迁,今天的人们看见国光茶具,欣赏的不仅是壶艺之美,更能够感受到一位老紫砂艺人的深切情怀。
斯人已殁,佳器长存。
学转於东方收藏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