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读蔡朝阳的《寻找有意义的教育》感

(2013-05-27 20:13:47)
分类: 教育随笔

寻找有意义的教育

――读蔡朝阳的《寻找有意义的教育》感

知道蔡朝阳这个名字,还是和郭初阳、梁卫星、范美忠等人联系在一起而认识的,他们都是教师,郭初阳的课很有名,有名的所谓草根老师,但至于蔡朝阳写过什么,上过什么“好课”,我一概不知,直到读完手里这本书《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而且似乎还是范美忠写过的题目。

知道这帮人,不过是近两三年的事。这以前,我完全投身于制度化的党的教育事业中,为了学生,为了家长、为了社会,真的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地奉献着自己,别人说我太爱教书了,特认真了,佩服我对教育的执着,可他们真的不明白:我的内心深入有多么抵触老师这个职业,发自内心的不喜欢这个职业,但自己的个性告诉自己:既然做了这养家糊口的事,是关系到下一代健康卓越成长的事,就不能误人子弟,所以,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尽全力做,不要浪费青春。所以,就这样,我默默地奉献了近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这二十多年来,为了分数,我倾尽精力,为了学生升学率,我全心全意,为了学生的A优数,我费心心思。自己所有的时间和汗水几乎全用了这方面,也曾获得过一些表扬,也为自己的教学能力小小的骄傲过。在我的眼里,哪些资料更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哪些教学方法更能提高效率,哪些课堂更能让学生更有把握面对考试,我就用尽聪明和心机去学习,去模仿,去研究。在我的阅读里,我更多的是关注试题和辅导书的内容,阅读的是名家名师的课堂实录,借鉴的是所谓高效率课堂的技巧与方法,何时关注过学生,最起码是自己的心灵!我哪有时间去认识郭、蔡等这些人,有那么多的特级、名师,我还没有学过来呢?

可我还有一个好的习惯,喜欢阅读,阅读经典,但最喜欢阅读时代的上榜书,这让我对现实社会总保持一份人文的了解,像凤凰网的上榜书、新浪网的上榜书,我几乎全买来看,而且还有一个习惯,若看了一本书,上面谈到作者受到哪本收的影响,我一定会搜索着尽全力买来看,或许这种习惯,让我在教了二十多年书,也取得了不错的小小成绩后,藏在我心中的那个疑问越来越突兀,越来越明显,我这样教学,有意义吗?难道我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中考时有个好看的分数,以此来满足自己工作的成就感吗?我把自己知道的知识通过各种方法教给了学生,灌输给了学生,可他们的个性呢?他们的成长呢?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呢?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呢?我有时深深陷入这种矛盾中不能自拨,我真不知道自己教育的意义。在近十年来,那种重复的教育、灌输式的教育、死整式的教育,看到学生一张张漠然的脸,一个个疲惫的身躯,体会着老师的一次次灌输的痛苦,学生被迫式的授受,那重复一日日的枯燥,我职业的倦怠特别强烈,真想逃出去。对教育,对自己的工作,我充满了深深的恐惧。这是什么样的原因呢?我不断地反思着、寻找着,可现实还是一天天地劳累着。

终于在近两年的某一天,我知道了新教育、我知道了郭初阳、蔡朝阳等这些有着人文精神的普通教师,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股真正的魅力,或许我还不能真正深入地体会到,但我似乎明白了自己可以寻找的方向。

这两年来,无论是我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都在慢慢改变,甚至自己对职业的倦怠和恐惧也在慢慢减少,我一样地不喜欢现在的教育状态,但,我却发现,我渐渐地内心有了丝光亮:我可以慢慢喜欢上教育这个职业的,因为这个职业是多么复杂又充满未知挑战的事啊!而自己的性格不就是特喜欢新鲜事物吗?专制太久的桎梏,改变或许会有些慢有些难,但我想自己可以从自己做起,我改变不了环境,现实的教育有他的社会性,但我可以先从自己做起,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育啊!我应该不去过多的抱怨,过多的埋怨,身边的人、身边的环境,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从内心出发,找到自己最有意义的教育方式,也只有这样,才能是心灵的教育,对自己、对学生,在教育的交流中,才会有一段美妙的旅程。

说了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心路历程,似乎还没有回到读后感来。但我知道,读一本书并不能改变自己,而是这样的许许多多的好书,在影响着我,说的确切点,是写书的这些作者老师们在影响着,读了梁卫星的《成人美兮》,我亲密接触到了教育在线,认识了新教育,那给了我质的飞跃,从那点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两三年来,我从根本性书籍、专业性书籍,人文性书籍方面,读了太多的好书,有精神的经典,有意义的好书,让自己的教育观念,最主要的是让自己的思想有了质的变化,我这才渐渐发觉,我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而是让自己也成长,让自己也从中体会教育的魅力。我知道,我以后的教育之路在哪儿?

若是第一次看到《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这本书,我定会被其中的观点和观念所折服,所惊喜,但这样的观念,其实,在前两年已经慢慢溶于了我的思想血脉,看到这本书,我更多的是熟悉之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同身受,是种如朋友般地慢慢道来,看这本书的每一篇,我仿佛都能感受作者那颗心,甚至那音容笑貌都似乎历历在目。因为作者没有技术化、技巧化说教育,而是用心、用公民、用精神在述说着教育,虽作者一再地说自己不喜欢老师这个职业,但在书中,你看到的却是一颗实实在在进行教育的心,当然他是用心用情在进行教育工作,他是在身体力行,用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在影响学生,他说的是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书中说具体教学的事很少,也没有煽情到如何如何影响了学生,如何如何让学生受到了教育,如何如何让学生受到了终身的影响,没有!很少提到学生。但你从那一字字的叙述中,看到的是作者对教育的真诚,对教育的真知灼见,是自己思想的一次次法洗礼,是一名普通教师应有的人格和公民素养,或许,我们不需要英雄,更不需要所谓的名师、特级,我们仅仅需要的是有公民意识、公民素养的老师,这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自己,还要从行动上进行,因为正如周濂在《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中所说:一个将“八荣八耻”背得滚瓜烂熟的人,若没有道德上的行动,他是不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素养的人的。或许,作者自身思想的转变,自己的公民的行为,他不仅仅影响着学生,还影响周边的人,所谓教育或许不仅仅发生在教室里,不仅仅是知识而已,他的思考、言论和行为,我想,写在文字中,他已在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

这时候,我才明白:这些所谓的草根老师,给我的不是教育的技巧,而是做一名公民老师的思想,有了它,你的生活就会有亮光,你的教育工作就会更有意义。

最好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真的,合上这本书,若让我说出哪篇写了什么,哪篇表达了什么,我一无所知,要具体地分析哪篇哪篇我也茫然无措。但合上书后,我知道,我的内心深处已经有种东西在改变,有种温暖涌上心头,有种神奇注入血脉,有股力量更执著,我知道那就是――思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