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课文有必要吗?
这段时间里,自己和学生老师处于一种极为烦燥的氛围中。有六本书需要复习,而且复习的重点就是对字词、文学常识、文言课文、诗词的背诵和识记。这些内容,每学期都花大量的时间,而且在初三的最后一学期,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这里,而且效果不明显。可面对作文和阅读的随意批改性,只能是这样的死记硬背的内容更易让学生将分得稳些。
可这些天,进入分册复习后,学生的背诵很是成问题。一检测,全班近二三十个学生不合格,这不仅仅是检查的诗词默写,还未进行文言课文默写。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识记,我们寒假就布置了相关的背诵及默写作业,而且,每周我还将下周要检测的内容让学生回家复背,然后在下一周每天测一课,而且几乎都是名句,可效果很不理想。因为学生根本不去背。
苏氏说过,随意记忆应该越少越好,而不随意识记才是关键,往往学生通过阅读是随意记忆内容4、5倍的相关内容,他的随意识记才会更牢固,才会思考。可学生根本不去识记,这怎么呢?
学生的大量时间用在写作业上,或许他们的记忆力很薄弱了,无论是随意记忆,还是不随意记忆,总归都需要记忆力吧!
其实,学生要背的东西太多了,这有用吗?而且都是些死知识。有时,我也惘然,学生能背就背,不能背就算了。可考试,近50分的识记内容,不记行吗?学生背过的东西会遗忘的,现在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就要重新背诵六本书的内容,量是有些大,可若学生有良好的记忆力,问题就不会这样棘手,可学生的记忆力靠什么样的方法来提高呢?这点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并求明显阐述,他只是说随意记忆与不随意记忆的关系,如何将两者相辅相成的联系起来,而其中不随意记忆才是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关键所在。
可在语文方面,那些要求背的文章,在背时,我也会给学生讲背诵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背诵。可它并不像数理化的公式一样,随时都可以通过运用进行巩固,而我们的语文讲积累,学的越多,记的就会越多,而且,在现在的大信息量的教育教学中,学生背过的东西,既很难重新运用到,而且复习的时间都很少。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忘记,现在你让他再重新全背,对于那些记忆力差的学生来说,真的就非常困难了。可对那些记忆力好的学生来说,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有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记忆力的好坏,更胜过随意记忆和不随意记忆对学生这段时间背诵的影响。
背诵课文,占了大部分时间,就会导致学生缺乏积极的思考,而对于阅读,几乎就为没有了,更不用说课外阅读了,所以,学生越复习越枯燥,老师也感觉难受,连教室都不想进,因为一进教室,看见学生死气沉沉的样子,东倒西歪的神情,就提不起精神来了,可还得硬着头皮复习下去。而在学生背得天昏地暗,考完中考后,不到多久,就会将这些东西忘记的一干二净。
其实,背诵名句,我想,是应该的,这毕竟可以积累学生的词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但这种背诵,真的应该是在大量阅读提供的广泛的智力背景下,学生通过感染、感悟、品味而身同感受来的,这样的背诵才会是有意义的,其实,这也就是苏氏所说的不随意识记,所以,我一直以为,在考查学生的背诵时,到底该考学生的记忆力(死记硬背的能力),还是考查那些应该让学生进行感悟的名句,我想,我们对随意识记的内容应该有个明确的界定,就如有一个系统化、清晰化的“第一套教学大纲内容”一样。
有时,我也在想:背诵课文有用,但一时为了考试而突击背诵的课文有用吗?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质不一样,那么就必然会造成学生背诵的内容不一样,有的学生对婉约词情有独衷,有些学生对豪放词过目不忘,有些学生喜欢散文化的优美句段,有些学生喜欢哲理性的警句,有些喜欢山水田园内容的句子,有些学生喜欢爱情浪漫的句段,有些学生喜欢空灵质朴的句段,这就会造成每个学生的记忆点不同,而阅读与背诵也应该就是这样百花齐放的,可为何为了所谓的“公平”,要统一化背诵的内容呢?这其实不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吗?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记忆术,越来越莫名其妙的背诵法。
每每看到学生背不到课文时,都初三了,还在我面前背书如背天文一样,一小段,可以“拉锯”一样吱嗝半天,那难受劲,我难受不已,学生也厌恶不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