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实录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堂实录 |
语文版七(上):30课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实录
江油实验学校 陈福胜
课堂性质:江油市名师送教下乡
活动组织:江油市教师进修校
上课地点:江油市西屏初中多媒体教室
上课对象:七年级一班
上课时间:2012年10月26日
第一课时
(上课前,播放此PPT,在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下,学生静静地走进教室,等待课的开始。时间有点早,老师让学生可以先读诗,或看预习资料,并时时和个别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
(板书:30《题破山寺后禅院》)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词。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又在诗仙李白的故里,相信这节课,我们会有一次奇妙的古诗之旅。
巡视。2分钟后,将红字部分显示出来)同http://s2/mw690/966dd22excdca53a976f1&690学
们,对着屏幕自己进行订正,注意“杨、郎、
禅、籁、磬”等字的写法,特别强调“郎、
磬”的“ 阝、石”旁。
师:(出示PPT:《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对其中有些学生的朗读不准的地方进行纠
正:“郎”是二声,再读一遍。
再背诵一遍,好吗?(学生背诵,效果好多
了。)
这这首诗好吗?
生:好。(大部分学生回答)
师:好在哪里?
生:(沉默,或者是在思考。是呀,这首诗肯定好,可具体好在哪里?似乎有些说不http://s4/mw690/966dd22ex7afaa1f84903&690清楚。)
师:你说说。(抽附近的一个同学,该同学站起来,不知道说什么。)没关系,再想想。(对着一个举手的学生)好,你说说,好在哪里?
生: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
师:写出思念,就是好诗吗?那我说:我非常非常思念朋友、家人,这是好诗吗?(学生陷入思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就是要大家懂得并掌握怎样来阅读古诗的 — 密码,学习了这堂课,你以后就知道该怎样来判定一首诗的味道如何,好不好,你就有很多种方法来赏诗了。
读),老师写的好不好?
生:不好。(大部分学生说,有的摇头。)http://s14/mw690/966dd22ex7afaa1fac46d&690
师:不好在哪里?
生:子规啼叫的声音很悲凉,改后就……。(学生
说不下去了。)
生:原来的诗很流畅。(老师又叫一个举手的学生说。)
师:我的诗也挺通畅的啊?你看“溪、日、西”还挺押韵的呢。(是呀,老师改的似乎也挺不错的,可就是觉得不好,不好在哪呢?学生欲言又止,不知如何解释。沉默思考。)
师:不好在哪里?我们发现,有些词被改动了。(指着屏幕上有颜色的词:桃花、黄莺、红日)为什么不能改呢?为什么杨花不能改为桃花呢?所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第一个要点:密码。(板书)。这些密码,我们一按某个东西,它就能够打开理解这个诗句的锁。
师:同学们知道有关“桃花”的诗词吗?
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还有“人面桃花相映红。”(老师显示PPT。)http://s3/mw690/966dd22excdca540e7752&690
师:看屏幕上的这些诗句,桃花表示着什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情感?(学生思考)
师:你看“人面桃花相映红”,人与桃花相竞比……
生:美。(有个别学生接着老师的话补充。)
师:那桃花往往表示什么?
生:美好!(个别学生回答到。)
师:是啊,春天,一年中最美好的(学生说,季节),又开满了鲜艳美丽的桃花,所以,桃花往往代表着“美好事物”。
师:同学们知道有关柳的诗句吗?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
生:杨花愁杀渡江人。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出示PPT)杨花就是杨柳的花,又叫柳絮,
春天来了,柳絮满天飞,无根无依,而古时
人们往往在离别时用折柳来寄托离别之情,http://s4/mw690/966dd22excdca541d46c3&690
所以,杨花就有离别、飘泊不定之情的象征
之义。
师:(让学生将书中的“杨花”标上重点号,并将屏幕上出现的“杨花”的密码之义写在旁边。)那“子规”又有何意呢?
生:子规表示悲伤、它叫得很凄凉。(这是在预习作业单上有的,而且也说了子规的来历。)
师:子规又叫杜鹃,它得啼叫很凄凉,所以我们一般用它来表示“悲凉、悲思”之情。而黄莺的鸣叫比较……(学生回答说,婉转动听,美妙),所以,它一般表示充满活力和喜悦之情。(让学生将书中的“子规”两字标上重点号,并将屏幕上出现的“子规”的密码之义写在旁边。)
师:还有一词做了改动,是?(学生回答到:明月)那有谁知道写明月的诗句?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小时不识月。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http://s12/mw690/966dd22excdca542ea15b&690
师:明月常常代表着什么?
生:思念之情。
师:(出示PPT)对,明月往往象征着思亲、思乡之情。(让学生将书中的“明月”两字标上重点号,并将屏幕上出现的“明月”的密码之义写在旁边。)
师:而红日往往是温暖、有朝气的意象。同学们看,改掉的每一词都是围绕着一个词来写的,是哪个词?(有说“龙标”的、有说“寄”的,看来,同学们的预习作业不够到位。)全诗的诗眼是什么?全诗围绕着哪个词在抒写情感?(学生沉默。)
师:(不再对这个问题纠缠,干脆直接点出来,出示PPT)是“愁心”。
能改密码吗?一改,又偏偏都是把表达“愁
心”的词改掉了,那还叫诗吗?所以古诗中
每个字都是有它的密码的,读懂了它,我们
就能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而这密码,http://s13/mw690/966dd22excdca53dcc79c&690
就是诗中的字词背后所隐含的情感和意境,
我们读诗,就要学会通过密码看情感。
师:来,理解了密码所蕴含的情感,我们再一次朗读这首诗,注意情感。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本节课要讲的新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出示PPT)
http://s8/mw690/966dd22excdca53d52677&690师:学习一首诗,我们第一步做什么?(有的学生说,读。抽一个学生读这首诗。读音没问题,看来这位同学还是认真预习,认真朗读了的。但节奏、情感完全不到位。)
来,翻看预习资料第二部分,我们说读诗有三个层次:先读准字间,再注意停顿、节奏,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情感。这位同学达到了哪个层次?(大部分同学说第一个层次。)
生: (朗读全诗。抽一个举手的同学读,读后,感觉好些,但还是没有完全达到第二个层次。)
师: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五言即……(学生答,一句五字),律诗为……(学生答八句),读五言诗一般为2-3停顿: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老师读)—通幽处(学生情不自禁地补上了),禅房—-花木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学们,自己先根据这样的讲法自己试着读读,多读几遍。(学生自我朗读。老师个别指导。)
下面听听录音范读,注意节奏、停顿。(放录音PPT。学生静心倾听欣赏。)
谁再来试试。(抽一个学生朗读。)不错,有进步,再请同学根据范读和黑板上的平仄揣摩练习一下如何朗读。
生:(全体同学齐读。相互借鉴节奏、停顿的把握。这一下学生读得好多了。)
师:同学之间进行互读本诗,并背诵下来。(学生大声朗读,并相互背诵,同时也是对预习作业的检查。)
师:读熟了后,我们要开始解诗了。第一步,哪个字你不理解,要把它解释出来,比如说:“初日照高林”中的“初日”是什么意思?(抽身边的一个学生)我考考你。
生:早上的太阳。
师:对,早上的太阳,初升的太阳。再考考你(指着另个学生):“高林”是什么意思?
生:(这名学生迟疑了一下,有其他学生说,)高大的树林。
师:高大的树林,高处的树林。然后,将第一联,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抽个学生说了第一联的意思后,进行指导)。我们可以组词,然后,只要看着它翻译就可以了:清晨进入古老的寺院,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树林。当然,你也可以再把句子组织一下:清晨,我漫步在古朴的寺院里,刚出升的阳光,普照在高处的树林上。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己试着翻译,也可以同桌进行小组活动。(学生开始出声地自我理解翻译。)
有谁来译译这首诗?
生: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抽一名女生翻译,译得很流畅。看来,她是认真预习的了,几乎将预习单上的内容背下来。)
师:不错。看来,这位同学预习的很好。同学们,理解诗的字句意思不难,难在?(有学生在下面说,密码,密码。)对!诗中每个词的密码。下面我们就要用刚才学的密码解读作者的情感了。(板书:密码---情感---意境)
生:清晨、古寺、初日、高林。(同学们纷纷抢着说。)
师:不错。密码出来了,这些景物背后藏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来破破。“清晨”有什么样的情感或意境?
生:(学生迟疑了会儿,或许他们还是没有进入通过词句理解情感和意境的思维方式。)
师:再想想。同学们,学诗,一定要用情感和想象,要通过表面的字词理解诗人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清晨,是万物苏醒或未醒时,这时会显得特别的?(有学生说,安静、宁静,),空气也会非常?(又有学生说,清新、新鲜。)说得好,这不,“清晨”的密码就出来了,看着屏幕,请同学们在“清晨”的旁边写上“寂静、清新、闲适”。(屏幕出现密码,学生书写)
生:宁静、幽静, (同学杂然道。)
师:你说说。(随便指了一个身边不曾说话的学生。)
生:隐蔽。
师:古寺里住着什么样的人?(老师想引出一个关键词)
生:和尚。(这个学生很快能回答。)
师: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老师继续追问,想问出关键词。)
生:出家的人。(学生还是不能进入深层思考。)
师:他们往往是些隐逸者。(老师看问不出来,干脆直接自己说出来,或许学生对古代的隐逸者还不是很了解,现在老师只要告诉他们,古寺往往代表着一种隐逸生活就行了。)
师:“初日”呢?蕴含着一种“温暖,明朗”,对吧?(老师和学生一起说,没有照顾到其他同学的想象和感悟,或许时间有些紧,老师在加快速度。让学生边听边做好笔记。)
师:再看第二联,有个现在都使用的成语,也是表示幽静的意思,它是?
生:曲径通幽。(这点学生很容易回答,但往往是条件反射式的,并没有多少想象和感情的投入)
师:是呀,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生:“静”。
师:对,这是多么寂静的美好自然,请大家自己运用情感,读读这两联,记住:尽量读得有感情。(学生自己读,这时读的声音都很低,也较舒缓,似乎生怕吵到了什么?)
师:“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老师舒缓的朗读下,学生一个个闭着眼睛,陶醉着。读完后,教室里静悄悄的,老师没有讲话。慢慢地有些学生张开了好奇的眼,老师还是静静地站在讲台前。直到大部分同学睁开眼。老师才开始讲。)
生:是。
师:难道真的只是鸟愉悦吗?
生:是人;是诗人;是作者。(学生们各抒己见。)
师:对。景由心造,只有内心宁静、愉悦的人才能听见鸟的怡然自得,一个“悦”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叹、陶醉、愉悦。(显示PPT内容,学生做笔记。接着直接出现“潭”和“空”的意境及密码,让学生做笔记。)
http://s8/mw690/966dd22excdca53e04157&690
师:“潭影空人心。” 前面明明写了那么多的景物,为何这里却说“空人心”呢,这没道理啊?大家想想,为什么?(本来这句先读后,再将意思理解一下,然后由潭深的意境引入更深的层次“空”,但时间似乎不够,老师在抢时间,想把课的流程上完整,在赶时间,赶流程,没能静下来,后面的程序就都有些仓促,没能更好地进入学生的心灵,共鸣似乎也不够。)
生:这里的“空”是指人心中的俗念在自然中消除了。(有学生这么说着预习作业单上的赏析,似乎还有其他的声音,但老师已经没有再认真聆听进去,照着自己的设计继续讲了下去。)
师:看屏幕(出现一幅中国山水画),这画有没有空的地方?
生:有。
师:(指出空白处)这里有什么?
生:云、雾。(同学们各自说着)
师:你们刚才说这里是空,现在又说有云、雾,到底在说什么呢?(再看画二,一幅齐白石的虾图指着空白处问)这里是不是空的?这里是什么?
生:水。
师:这是空也是不空。空就是不空,不空就是空。空是空,可以倒进去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空不是没有,空是空杯,是这处一种状态,就看你装什么。
诗人来到这里,看到的是古寺、高林、曲径通幽、花木、清潭,这就是一种“空”的感觉啊(指着PPT上大大的“空”字):心里的环境;心里满装着宁静、清幽,清澈、明朗、灵动(指着PPT上大大的“不空”两字),它和大自然融在了一起,达到了物我合一,人这时又显得多么轻松空灵。这时的他就会忘记世俗的名利、人世的烦恼(又指着PPT上大大的“空”字),这种空是相对于官场来说的,正若心里若装满了功名利禄,个人得失,他还会有“空心”装得下这美好的景物吗?(这时,下课铃声响了)
生:不能、装不下。(个别同学情不自禁的说出想法,更多的同学们却静静的听着,似懂非懂。)
师:同学们,我能耽误两三分钟时间,将我的话讲完吗?
生:愿意。(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到。)
师:同学们,或许你现在不懂。没关系,随着你的阅历的增长,你会慢慢明白和有所感悟的。
同学们,眼空,所以花草山石,朗朗在目,看得清清楚楚,你的眼睛里如果塞进去什么东西,你还能看吗?
生:看不见。
师:你的眼睛如果戴着墨镜,能看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所以眼睛一定要空,就能看见万物。而耳空,我们就会听到溪声、鸟声,这时的我就像一面明镜似的,映照着万物。
师:正如你在学习时,心中装着游戏、玩乐,想着电视,念着功名,在这样的不空中,你能静下心来空心读书吗?(学诗应有自己的体验,老师是想以己证诗,但学生缺乏的必要的思考,感悟或许不可能有太深,看来全是时间惹得祸哈!)
生:不能。
师:结果你会空手无获。所以,只有我们排除了杂念,做事做到专一、纯正,我们才能在空中有不空,所以,我希望同学们有更多的空,你才会“万籁此都寂,但余读书声。”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更好地读书,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我们看看诗人,在这万籁俱寂中的空中装进了什么?(停顿一下后,说)
“钟磬声”(屏幕将“钟磬”两字变色)。何为钟磬?它表示一种“禅意”(让学生做下笔记)。也就是告别世俗红尘,排除功名杂念,空遁佛门。这个你不懂关系,做点了解就行了。
生:(齐声朗读全诗)
师:下课。
教学后记:
先是读,由于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实际水平,在读的引导上虽费了些时间,超过自己预设的朗读时间,但效果也并未达到预期设想,还是想赶下一个环节,在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上,未能深入、更细地进行指导和练习,这样学生也就很难达到下个环节的真正体验式学习。
附:预习资料
A 复习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反复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节奏,尽量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背景资料: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王昌龄左迁龙标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此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正在江南漫游的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赏析材料: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特征的事物,描绘出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思考:1、依据诗中的词语,适当地补充一些词语,试着用现代文翻译这首诗,
3、诗有诗眼,即一首诗最为关键的、可以打通全诗的一个字,一个词。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说说你的理由。
B.预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1、反复朗读,先读准字间,再注意停顿、节奏,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情感。
2、结合注释,一句句准确地用现代文翻译这首诗,翻译时要理解每个字的意思。然后再尽量翻译得优美些,保留诗意。(上课前要自己出口翻译一次。)
思考:1、第一联和第二联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附:赏析一: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