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在想鲍勃·迪伦怎么看自己,他自己对他自己来说是不是一个谜团。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大作家、大艺术家,你想问问自己如何变成米开朗基罗,想半天只好承认没办法变成米开朗基罗,为什么?”
“记得我在写《北京北京》这首歌之前,我告诉我自己,已经过了10年了,需要去建国门走一趟。我临出门前听了他的歌,特别特别温暖,他给我的一种感受就是你可以去做这件事情。我到了建国门,其实一切已经变得完全物是人非,但有一种核心的、燃烧的东西一直在我心里,我相信是他的歌声,他的那些诗句可以给我心里面那种冰冷的状态带来温暖。”
“诺奖为什么青睐迪伦,因为我们的世界被同质化和全球化裹挟太久。我们越来越觉得这个世界不好玩,因此需要一种浪漫主义,需要看见落日会感动,需要古老而正在消失的美好,迪伦恰恰带给我们这些东西。”
“1963年鲍勃·迪伦发行扬名内外、惊动世人的专辑,1969年15岁的我升上高中,新来一位老师上课,拿着一台录音机走进教室,在课堂上面教我们唱鲍勃·迪伦的歌,他也把《在风中飘荡》介绍给我们,启发了我们一辈子对争取人类平等、自由,让自己成为有个性、特立独行的人美好意念的向往。”
“鲍勃·迪伦去纽约主要还是想见伍迪·格思里,那个时候伍迪·格思里在医院里,迪伦到医院看他,唱他的歌,迪伦认为那就是个精神医院,因为周围的人很盲目,大家都在走来走去。大家不知道在病床边儿唱歌的是老的民谣代表和新的民谣代表在传承,这个传承是在精神医院来传承的,我觉得很有意思。”
“很多别人翻唱鲍勃·迪伦的歌都非常好听,但他自己的歌,说实话我虽然很喜欢,但一张唱片每次都只能听一半。这样跟大家反着来,在全世界只有一个人能这么做到,一定是他身上有一种魅力。”
“我不了解迪伦,但是很喜欢他。经常有人说他这个声音你觉得好听吗?我觉得没有好听不好听,听着他的声音,我觉得特别能安静。”
“关于鲍勃·迪伦的形容,我们可以数出至少十个,叛逆的佛陀、抗议的牧师、持不同政见的沙皇、寄生虫的领袖、变节者的国王、无政府主义的主教、身穿夹克的先知、衣衫褴褛的拿破仑,民谣的弥塞亚,如果想数一百个大家也能够数得出来。”
“我听了他一场不插电演唱会,非常不喜欢他。后来,听得多了,知道迪伦是特别好的音乐,经常把灯关了,开着CD机听迪伦。我发现他的歌是我唱过的歌中最难学的。”
他们在那天晚上还说了什么
明天开始
一个一个向你揭示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