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与决定
近日看书,经常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假设与决定
稍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做出的几乎所有的决定都是基于一定假设前提的,因此决定的正确与否,就和假设的前提在多大的概率下成立有关了。这个问题,细说起来可以写一部大书。
比如说,高考前填报志愿,都是根据平时的成绩来估计以填报合适的志愿,这里一个重要的假定前提是:考试的时候正常发挥!正常发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因而这个假定是合理的,而极少有人假定,考试的时候超常发挥,因为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拿小概率事件做假定的前提去做决策,失败也就是大概率的。
比如 你借给一个朋友钱,是假定他能还你的,但这个假定通常不太靠谱,所以不还钱比例很高。
比如,小偷去官员家小偷,是假定这些人通常有不义之财,报案的可能性远低于普通家庭,而这个假定通常是大概率事件,所以他们的成功率颇高。
很多数事情都是有一定失败风险的,有接受这个风险的心理准备,才去做这件事情,而这个判定点在哪儿呢,对每一个人都是各自不同的,因此行动之前的调查,思考,比较,咨询等,都是为了判定假定的前提(或者条件)成立的概率有多大。概率大就去做,叫做有把握,概率小也去做叫做赌一把,不知道概率大小也去做叫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还是举例说明吧
1: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话是没错的, 但这里隐含着一个大前提: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对全体成年人来说,基本是个大概率事件!所以,你应该去打拼,
才会有一个好的生活。但这句励志话,对一遭遇身体严重疾病的人来说,就基本没有意义了,
因为假定的前提不成立,或者说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若再去打拼,多半就没命了。
2:现在全球平均温度大概比1750年(近代工业发端)以前上升了1.5~2.0摄氏度,目前的科学研究把这个升温归因于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就是因为工业生产而导致的CO2排放,这才有了《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和《巴黎气候协定》(全球195个国家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于美国纽约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该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主要目标是将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摄氏度以内)以及中国为执行此协定而做出的碳减排承诺(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明确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但是,这样一个涉及全球气候和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利益博弈的命题,同样是在一个及其重要的假定下做出的,那就是:假定在研究期内(1750年以来),太阳活动没有变化、地球转动也没有变化,火山活动也没有变,
他们都是和以前一样的。那么这个假定的可靠性怎么会样呢?对不起,
目前还说不清楚!因为对于人类来说,太阳和地球活动变化的速度实在太慢、周期太长,人类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观测资料去分析,但他们活动的微小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又实在非常巨大的,比如地球上曾经出现的冰河期、间冰期、洪水期等,都是来着太阳或者地球或者两者共同的活动改变的影响。仅就考古和中国文献记载可知(物候学分析),中国5000年历史上就曾经有好几个时间段的平均温度都高于现在。例如:河南古称豫,象之大者为豫,
也就是说河南那地方古时候是有大象生活的, 这从殷墟遗址的发掘中已经证明,这就可证当时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的多;汉唐之际西域小国众多,商旅发达,与当时这一地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有直接关系。
这也就是说,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会会导致气温升高虽然不假,但它是不是导致目前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其实是不能确定的,因为推导时的假定条件就不怎么靠谱。碳减排更多的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公开阴谋。
3:
1915年陈独秀留日回国时说,民智未开,我20年内不谈政治,先创办杂志,
从开启民智起开始变革社会,所以就有了后来的《新青年》。 胡适也非常同意他的观点,说20年时间不够, 要花30~50年的时间造就一代新人来改变这个社会。他们这个想法一样也是有一个假定前提,那就是:社会虽然是不堪的、落后的、腐朽的,但仍然是相对安定的, 也没有外敌入侵,你才有时间和环境来做这个事情,但他们当时恐怕考虑甚至没有想到还有这么个隐含的假定。后来的实事告诉他, 这个假定基本不成立,所以陈独秀放弃了他的初衷,直接干,
不仅参与了政治,还创立了党产共国中, 直接进入政治对决!但胡适没有,他还是觉得首先还是要开启民智,开着开着,日本人就打进来了。
4: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初期,很多学者、名人、将军都主张和谈,退让,并不是他们不爱国, 而是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有对抗日本的资本, 抗战必亡,不如先忍气吞声,待到国力强大起来以后再跟他们干,这也是假定了:我与你讲和甚至做出大让步, 你就此止步不再打我,让我偏安一隅来强身健体。很显然这个隐含的假定大错特错了、太幼稚了。日本人的最终目的是让你亡国灭种!如果他们当初以琉球、台湾和朝鲜做参考,也不会得出这个结论,不到50年,这2
个地方基本都皇民化了,上战场替日军卖命的比比皆是。
这些代表人物中,胡适先生是明显得一个例子。“七七事变起的抗战初期,胡适是极力反对对日作战的, 劝政府要为和平做最大努力,为国家谋50年的和平建设的机会。这实在不是胡适不爱国, 而是他假定我与你讲和并做出重大让步(承认满洲国), 你就此止步不再打我,让我偏安一隅来强身健体!好在后来胡先生发现了自己的假定是不成立的,于是答应了蒋介石的请求,于1938年9月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直到1942年离任,
在抗战最艰难的防御和相持阶段,去最重要的盟国替国家进行战时外交,不可谓不爱国。
5:陈寅恪是个大学者,
学界谓300来第一人,抗战期间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受尽磨难几乎丧命,但他不为日伪所引诱利用,不可谓不爱国。然而他对抗战的前途十分悲观!除了悲观派的国力不济的共同理由之外,他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南渡后政权基本都被灭亡了!晋朝、宋朝、明朝,跑南边以后都灭亡了,国军的节节败退更加深了他的这种认识,陈教授因此得出结论,这回中国的命运也将差不多!他这里也是有一个隐形假定的:弱国不可能战胜强国,看不到由于近代的工业化,地球变小了!世界不会任由日本人去布局!中国也还有个以空间换时间的介公和拿持久战与统一战线当法宝的润之。这也是大师和伟人的区别之一吧。
概言之,对任何重要事情,我们在做出一个决定之前,仔细分析一下你的假定前提成立的概率有多大,是非常必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