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黑山科托尔科托尔古城科托尔湾科托尔城墙2018 |
分类: 沧桑地中海 |
http://i.imgur.com/iiCau5A.jpg
http://i.imgur.com/LVKJf0H.jpg
黑山共和国的古城科托尔Kotor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已经有先民居住,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大帝在此开始建城。11世纪初为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占领,后来又割让给塞尔维亚帝国。15世纪初被威尼斯共和国统治。18世纪末被并入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托尔属于南斯拉夫联盟的一部分。2006年,黑山共和国独立,科托尔成为黑山最脍炙人口的观光圣地。由于它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在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
古城科托尔背山面海,隐藏在峡湾深处,被粗犷陡峭的山脉环绕保护,无论哪个角度看都是美轮美奂。从高处俯瞰可以更好的看清它的结构,古城小巧精致,呈现三角形状。最长的一边背靠苍山,古城东面有条护城河,而西面面向科托尔峡湾。从高处看古城内都是栉次鳞比的红瓦顶与灰白建筑,建筑风格非常统一。
到科托尔旅行,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高耸的古城墙,城墙宽15米,高20米,与碧绿清澈的河水和背后苍劲的山脉,构成壮美的画面。
http://i.imgur.com/Mqrv0aW.jpg 每次在欧洲的古城旅行,只要有城门,我都会特别留意。因为城门是古城与外部世界的连接,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战略意义。科托尔古城有三座城门,主城门是西门,因为它面向海边,所以又称海门。它建于1555年威尼斯统治时期,,融合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风格,由厚重的石砖和石柱所构成。古时的海门外面就是海湾,一次只能容纳一条船只停留,如今的大堤是后期修建的。
在海门的门楣上,.有一排南斯拉夫语: “Tuđe nećemo, svoje ne damo.”
是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的豪迈名言,“是别人的我们不会拿,是我们的别人休想抢”
。“21-XI-1944”的字样是科托尔在二战中脱离纳粹统治的日期。
古城的南门,又称古尔迪兹门(Gurdic
Gate),建于13世纪,是科托尔最古老的城门。南门外有一汪碧水,清可见底,起到护城河的作用。
http://i.imgur.com/oJ6AwKK.jpg
http://i.imgur.com/oJ6AwKK.jpg
南门与科托尔的港湾只隔着一条马路,这里是也游人最少的城门。比起熙熙攘攘的海门,在这里更有一种回到中世纪的感觉。
古城北门,又称河门(River
Gate),修建于1540年,呈现文艺复兴时期风格,从石桥上可以看见城内圣玛丽学院教堂的钟塔。
之所以叫做“河门”是因为有一条小河(Skurda River)从城墙脚下流过,河门外有一座古老石桥,石桥与河门之间依照惯例有个小吊桥。
这个门也是我最喜欢的城门。这也许是我见过城市里流过的最纯净的河水,水色清幽清澈见底美的匪夷所思让人不由得停下脚步,我在石桥上流连忘返,河门是科托尔三个城门我最爱的一个。
http://i.imgur.com/p936RYa.jpg看过城门,再来看古城内部。古城的各种建筑包括17个城市防御工程,14个教堂和修道院,9个宫殿,还有其他公共建筑如钟楼,剧院,历史文档馆,图书馆等。这些建筑绝大部分建于15-18世纪,最早的建于12世纪。1979年4月15日黑山沿海地区发生大地震,一半老城区被毁。现在看到的有些建筑是经过修复的。
从海门进入古城后,迎面就看到这座建于十六世纪的钟楼,钟楼下有一个锥形柱,又称羞耻之柱,是以前处罚犯人的地方。
钟塔是城里地标性的建筑之一,始建于1602年,还没完工便遭遇大地震,重建时位置西移海边,1979年的地震再度遭毁,又搬回这里重建。
http://i.imgur.com/BkG0iCI.jpg
http://i.imgur.com/BkG0iCI.jpg
钟楼前的广场就是武器广场,因为历史上这附近有个军械库。这名字很让我想起遍布南美洲的武器广场。因为离海门近,这里也是古城内最热闹的地方,有不少餐馆咖啡馆。
科托尔人口约5,000人,78%的居民信奉东正教,13%信奉天主教,因此东正教教堂是科托尔最重要的教堂。而圣尼古拉斯教堂(St. Nicholas
Church)是东正教的代表教堂,教堂建于1902年到1909年是为了迎合科托尔日益增多的东正教教徒。教堂顶部双六角庭的结构展现了新拜占庭风格,仔细观看会发现顶部十字架是3个十字相连的“丰”字造型,这表示耶稣被钉在了十字架上。
教堂正门上方有金色马赛克的圣尼古拉斯像。
圣尼古拉斯教堂是科托尔古城的重要地标,在古城内外都看的见它的一大两小三个黑色穹顶及金色十字架。
与圣尼古拉斯教堂在一个广场的圣路加教堂(St. Luke’s
Church)建于12
世纪赛尔维亚统治期间,在威尼斯共和国统治期间(15世纪至18世纪),被作为天主教教堂使用,不过现在则是东正教教堂,因此现有2个祭坛。
圣特里普纳教堂(St. Tryphon
Church)是天主教教堂,也是古城内最具代表性的教堂。这个教堂是为纪念殉道者Tryphon而建的,传说公元809年威尼斯商人从土耳其返航,船上装着3世纪殉道者St.
Trphon的遗物,途中遇风暴而进入海湾,暂避岸边,商人们感到困惑的是每当他们欲启程回航都因恶劣天气无法成行,后来他们中的一位在梦中见到St.
Trphon,圣人告诉他们应留在科托尔,于是他们放弃回归念头,在此安居乐业。为表达对圣人的感恩,商人们建起了一座罗马式的小教堂,这是St.
Tryphon Church的前身。
16世纪因为地震的关系,导致教堂内部与钟楼被严重摧毁。后来当地陆续集资修复,教堂本身与右边的钟塔终于修好了,但左边的钟塔,因为经费不足草草了事,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教堂内部三文鱼色的罗马圆柱支撑着拱形屋顶,显得轻盈古雅。
靠近河门北门的圣玛丽学院教堂的侧影与背影;教堂前是个很漂亮的喷水池,可惜没有水了。
皮马宫(Pima
Palace)位于面粉广场,建于17世纪,是一座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的宫殿,石栏杆的阳台很有气势。
海事博物馆建于18世纪,风格与皮马宫殿类似,也是有石栏阳台墨绿色百叶窗灰白色建筑的巴洛克风格。它属于古里纳贵族家族(Grgurina)。
http://i.imgur.com/zAT11bP.jpg德拉戈宫也是值得欣赏的建筑,属当地的Drago家族,面向广场的拱形通道上的窗户是文艺复兴的样式,有展翅的天使雕刻,南面一层则是明亮的哥特式窗框。
除了游客必打卡之处,我更喜欢漫无目的瞎转,迷失在错综复杂迷宫般的古巷中。似乎每一个甬道穹顶之外都是柳暗花明别有洞天。
科托尔的古镇几乎每个转角都有惊喜,这些沧桑的建筑不知见证了多少科托尔的坎坷岁月。1667年的大地震摧毁了科托尔四分之三的建筑,接着一场大火又焚烧了整座城市,腐烂的尸体引发了鼠疫,这是科托尔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科托尔的居民一次又一次的在废墟中重建家园,才有了现在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古城。
古城内的小巷高处有晾衣杆,各色衣物在阳光下飘扬,非常的威尼斯。
我也喜欢捕捉孩子们稍纵即逝的身影和可爱的笑脸。
http://i.imgur.com/ov4hAWG.jpg
http://i.imgur.com/ov4hAWG.jpg
也会时不时的与各路猫咪不期而遇,它们慵懒的散布在古城的各个角落思考喵生,如果你幸运,猫咪会给你一个深情款款的凝视。
三角形的科托尔古城有一边背靠高山,另外两边则有古城墙保护,有时间在城墙上面走走,游客不多,古城内外都是风景。
科托尔的古城墙从这里一直蔓延到山上的圣约翰堡垒,气势壮观。下次再讲到爬古城墙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