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她和她的生命教育,究竟有何不同之处

(2022-10-31 14:55:15)
标签:

生命教育

         她和她的生命教育,究竟有何不同之处

             原创 谷珵 光明社教育家 2022-10-31 13:08 发表于北京

 

    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的母亲河黄河,流经盆地,蜿蜒向上。于黄土高原携带的大量泥沙,填充了它浑厚的底色,以水文地理条件产生的侵蚀、搬运为内营力,在地图上拐过字形弯折,冲积利于种植的广袤平原。河南,正是这华夏腹地中通达四方的重要枢纽。先民们在沃野上斩荆棘、辟荒草,创造出璀璨的文明图谱。勤恳守土,成了河南人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基因。

    黄河之水奔腾纵横,河道随季节扩大或缩窄、随决口改变,塑造了无数靠天吃饭的河南人民的坚韧性格。对于黄河边长大的冯静来说,灾难更加映衬出生命的珍贵。她希望自己的教育能如滋养万物的河水:尽情释放出生命的真善美,不张扬,天地阔。

她和她的生命教育,究竟有何不同之处

打好生命发展的根基

     2022年上半年,刘畊宏在短视频平台掀起了健身热潮,吸引不少网友加入,而在幼教圈同样有一股运动潮,代表就是郑州市惠济区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惠济实幼)。两股力量因为惠济实幼录制的幼教版《本草纲目》毽子舞而交织:整齐划一的动作、青春洋溢的氛围,在惠济区官方抖音号上赢得了关注,还引来刘畊宏本人的点赞,让幼儿园迅速在网络走红

    面对突如其来的瞩目,园长冯静态度坦然:得益于过硬的基本功,教师们录制类似视频轻而易举,有了活力满满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儿童。健康是生命之基,在冯静看来,没有健康何谈生命教育,更无法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于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食育健康构成了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三大支柱。

    走进惠济实幼,童趣像是愉快的音符,在葱茏的草木和建筑物交错的五线谱上跳跃,演奏出一曲生命的欢歌。在户外设施的打造中,冯静突破简单的环创思路,将文化韵味融入不同版块:我与惠济浓缩园所本土资源,我与中国蕴藏传统文化元素,我与世界用高铁和宇宙飞船的情景助推孩子们不断探究,吸引着孩子们乐而忘返。体魄强健了,心灵的成长同样不容忽视,冯静鼓励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作为粮食生产和仓储大省,河南的耕地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幼儿园开展食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冯静的倡导下,每个班级认领种植园地,从选种、播种到收获,孩子全程参与;每周孩子走进厨房学习,直到做出美味菜肴。孩子们收获的是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流露出的特别的幸福深深打动了冯静,让她更加坚定地把食育进行到底。

    孩子和教师们相伴成长,符合着冯静理想中的模样,在筹建园所时,这却是她不可及的缈梦。2010年,冯静正在一所小学担任校长,已经创造出职业生涯上的奇迹:从中学被调任,拯救全区教育洼地的小学学校。此前的冯静只是中学年级长,没想到领导三顾茅庐,宣布了对她的任命。冯静觉得像做梦,诚惶诚恐,没有自信能够把小学干好。而不为人知的一面是,11个月大的女儿被诊断出患有重病,冯静担心投入新的岗位会耽误给女儿治病。可领导的寄望无法推辞,于是她一头扎进了小学的建设。短短一个月,教师们看到不一样的学校,热情被点燃了。待她赴任的第三年,学校已经一跃成为惠济区首届魅力校园示范校。没有人知道,力挽狂澜的背后,冯静付出了多少血泪。然而奇迹铸成时,幼儿园的调令又摆在了冯静眼前。

    从中学到小学再到幼儿园,在旁人看来是倒退,不明白冯静为啥要往下走。重重打击之下,冯静有些泄气。

    从零开始,面临的首先是生存问题:虽然是局直公办园,但幼儿园自收自支,没有给我一个在编人员和一分开办资金。所有的幼儿和日常用品开销都要自己想办法,冯静真实感受到什么叫无依无靠。没辙的她只能用家庭的积蓄存款垫资开园。更令她窘迫的是,刚跨出校门的教师们缺乏经验,就连临聘的保教主任都只当过配班教师。开园第一天,连大班的孩子都在哭,满身挂孩子的滋味,冷暖自知。

    身心俱疲时,冯静一度感觉走到患抑郁症的边缘。可是,年轻的团队唤起了她的斗志:齐心协力打扫竣工后一地狼藉的园所,缺什么就从家中拿来补,从细处开始钻研教育现场……“奇迹再度诞生了——这样一所毫无根基的幼儿园,利用短短3年爬坡过坎,办成省级示范幼儿园。外人眼里特别有精气神儿的团队,渐渐成型了。

扎根本土,润养童年

    最黑的夜,用冯静的话说,是熬过来的。曙光降临时,她将办园文化再度擦亮。将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冯静提出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她希望每个生命都被看见、被接纳、被肯定,才能创造所谓的不可能。就像惠济实幼,如生命般从无到有,尽管起初阳光、土壤都不充足,只能在黑暗中前行,但破土后就能长成茂盛的大树。

  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儿童、每一位家长,都能够跟园所共成长,遇到更好的自己。对生命的敬畏,让冯静的教育蓝图载满深情,确立了生命教育的理念。冯静说,孩子的生命本就蕴藏无限可能,幼儿教育要通过环境、课程、家园共育等途径,促使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激发。孩子们从花草中认知自然、从探索中习得发展社会能力,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本能被呵护,也学会尊重生命。

    伴随生命教育的日臻丰满,冯静开始思考如何将课程进一步本土化,并与文化自信和立德树人能够交融起来。黄河,跳入了她的脑海。

   我是个黄河娃,非常热爱家乡,但在小时候,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一直告诫我们不要去黄河边玩。当地人用面平心恶来形容黄河,黄河水表面很平静,实际上一般人掉进去很难生还,以前每年都有学生在河边溺亡的悲剧,大家甚至有些谈黄河色变

    冯静内心触动: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要做的是弘扬它而不是害怕。不单是她自己,整所幼儿园也是在黄河文化潜移默化的滋养下生长,培育惠济娃、黄河魂、中国情,黄河不正是最佳载体吗?2018年春,以生命教育为依托,惠济实幼开始了黄河文化课程的研发,要把孩子们的生命之根扎进脚下的大地。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紧接着惠济区被划为相关核心示范区建设的起步区,政策的春风吹进了每个惠济人的心田。

    备受鼓舞的冯静与教师们共同探讨,完成课程的顶层设计,确定了知黄河、品黄河、护黄河、爱黄河的课程目标。可贵的是,建设黄河课程没有推翻原先的课程体系,而是有迹可循地融合推进,围绕每月教育主题展开。

    4月读书月为例,黄河故事会通过集体活动开展,而后在区角渗透;教师组织孩子们或表演或操作,打造主题情景剧;每天的离园分享也会设定相关活动。为了更好地追随孩子的兴趣,班本课程持续挖掘和跟进需求。在大六班,一个孩子分享《桥》的故事,引发了小伙伴的争相讨论。于是,师幼共同谈话,锁定了关于桥的探究目标,教师设计思维导图,将课程目标和开展形式同步给家长。孩子们也会小组结合,有的做测量、有的做拓印,将疑问搜集回来:桥的结构为什么是这样的?”“桥墩为什么是方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在辩论、合作中找到答案,增长新的经验,获得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测量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古老的桥梁由于受灾需要修缮,激发出护桥和护河的渴望,于是开动脑筋商讨保护文物的办法。大家一起绘制海报和制作标语,给周边人做宣讲,最终通过展览会向全园师生汇报,讲述与黄河的故事,展示设计的大桥、治理风沙的方案等。我们能感觉到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是被唤醒的、被陪伴的。

    也是因为黄河课程的建构,教师们形成了课程的整合观,促进课程不断走向深入。教师们追寻着教育的真谛,在孩子幼小心灵中埋下了爱家乡的种子,一起讲好关于家乡和生命的故事。

幼师就是妈妈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0217月,郑州等地连续遭遇了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惠济实幼同样遭遇了危急时刻。下午1点多,雨水泼天泻落,积水没过了大腿,离园变得险象环生。此时园所内还有三百多名孩子,不可能全部留宿,家长也纷纷要求接孩子回家。冯静当机立断:护送孩子们到家长身边!五十余名教职工迅速响应,有条不紊地分工配合。

    常规设备已经无法将孩子们运出来,冯静脑子转得飞快,想到寻求社区帮助,借调附近村委会的3辆铲车。孩子站上铲车的一瞬间,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车斗内站8个孩子,车斗外站着8个成人保护。教师们绷紧了神经,从教室将孩子背下楼,蹚着齐腰的水把孩子背到铲车上,直到安全护送回家长怀中,用肩膀撑起了孩子安稳的天空。看着教师们来来回回,沉着指挥现场的冯静鼻尖酸了:他们是这样平凡的幼儿教师,但对孩子的爱令他们无比闪光。

    时针指向了晚上6点,天色擦黑,为了避免家长因接孩子发生意外,冯静决定安排剩下的八十多个孩子留宿。教师们一边安抚家长的情绪,一边准备加餐,带领孩子们做游戏,还有的去调配物资、检查水电,井然有序中,特殊的暴雨之夜开启了。到了入睡时间,有的孩子睡不着,教师们就变着花样讲故事、抱着孩子哄睡。孩子们的酣梦渐浓,辛勤的园丁依旧擎着照看的烛火,彻夜未眠。

 

   伟大,那夜的画面,再度猛烈撞击着冯静的情感:活了43年,没见过水势围城的凶险阵仗,在自己都感到些许绝望的夜晚,没有一位教师提出回家,没有一位教师袖手旁观,哪怕是刚刚结束产假返岗的年轻教师、还未断奶的哺乳期妈妈,都未有丁点怨言。什么叫幼师眼中先有孩子?那个时候,我见证了。

    幸运的是,第二天早上,降雨终于转小,孩子们被陆续接走,懵懂地完成了冒险。一位家长激动地跑到班级群留言:孩子说原来铲车这么厉害,感慨遇到问题还是得想办法,老师办法多,长大后要成为老师。令人钦佩的是,暴雨之夜,冯静和教师不仅安顿好所有在园幼儿,还组织周围受困车辆停靠在安全地带,为他们发放爱心盒饭,收留受困群众进园避雨。事后谈及,冯静不好意思地笑了:一方有难,四方帮助,这几乎是教育者的本能。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在致河南幼儿教师的慰问信中写:古老中原大地上的你们的勇敢和善良,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在这其中尤其令我们感佩和骄傲的,是以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实验幼儿园冯静园长为代表的幼教人,面对灾难所表现出的爱心、智慧、勇气和担当……‘幼师就是妈妈,在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冯静常说,自己就是个草根,因为来自乡土的天性,她格外注重营造风清气正的团队氛围,牵引着这群妈妈般的幼师向上生长。外出交流时,看到一线城市的同行常是研究生毕业,冯静问自家教师:我们好多人第一学历是专科,是不是一定比人家差?教师们异口同声:不是!园长的腰杆就是教师的底气,而底气源于冯静平日为他们搭建的多元平台。她希望教师能做幸福而完整的幼教人只要愿意想、愿意做,一定能够绽放自己的生命

    她喜欢到园内转班,孩子清澈的眼睛、稚嫩的声音就是嘈杂生活的疗愈剂。成长过程中,很多琐碎的记忆都会被湮没,冯静庆幸自己成为童年的见证者,能尽力去保留儿童天性里的细节与标本——那是足够为心灵提供驻足之畔的力量,让她哪怕面临滔天巨浪,亦能弄潮如许,翻腾自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