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2018-08-28 10:54:44)
标签:

兑现诺言

对比

探究原因

历史文化

理念

分类: 原创-摄影与文学《随笔》
 景德镇,我又来了。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1     是的,瓷都,我兑现了2015年的诺言。只是应该对青花瓷以及“缠枝莲”说声对不起,尽管喜爱却在这次说走就走的匆忙中忽略了对你的关注,人生或许就是这样,许多东西是由不得自己的,只能由着命运行进。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2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3   2018.3.4依旧拿着95元一张的门票走进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但已经没有了上次来时的激情,似乎多了一份理智和忧郁。面对博物馆里为游客做秀的陶泥工、画坯工、上釉工的表演,我依旧是在光影里打转,寻找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唯一不同的是拍照时用了补光。依旧寻找着不同的视角与前景,但看起来变化并不大,依旧与上次雷同。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4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5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6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7    究其原因,或许所有这些仅仅是表象上的改变,并没有从陶瓷文化的深度和历史的层面上去表现它。有时说说容易,真要是做的话,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且耐心的听他们述说,然而这一切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而作为影人,最捷径的办法是寻找光影,但却失去了深度。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8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9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10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11    面对千年古窑(经历唐、宋、元、明),我无法如凤凰涅槃般的走进你的内心,去感受那1200年的风雨飘摇,那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依旧在这83万平方米的园子里矗立,仅仅被观赏,或许你可以打开人们的想象空间,或者填充人们欠缺的陶瓷知识。但又有多少人不是在走马观花?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12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13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14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15   请原谅我的匆忙,请原谅我不能向老窑工们一一请教这悠久的历史与工艺。我知道,他们身怀绝技,在取土、练泥、镀匣、修模、洗料、烧炉等工序是如何的精益求精,才造就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也知道作为“青花技法”的专业画工,不但要熟练的掌握描绘的技法,还要掌握颜料的料性与水性,方能画出好的青花作品。可是今天,我只能浮光掠影,以至于不能与你们探讨你们的创作理念和你们作品背后的故事。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16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17    夕阳西下的时候,张老师、许老师我们三人驱车来到离景德镇不远的天宝龙窑,这是一个由浙江人开的新窑,他来景德镇已经有二十几年了,专门烧制水缸。我不知这水缸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用?但看情景,他经营的还不错,过两天他就要出国旅游了,所以,他心情很好,也很配合我们的拍摄,特意燃着了龙窑。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18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19    水缸的边缘在阳光的照射下,恍如一个个梦幻,衬托着窑工辛劳的侧影。窑工们敲敲打打的身影与此刻的光线是影人们求之不得的。但我不知道我的片子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反映出窑工们制作过程中的一个侧面?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20    记得陈丹青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我记住了库尔贝说的“画你眼睛看见的东西”。就是要无内容、无主题、无情节、无故事的一个小画面组成生活形态。”这话似乎与叔本华的那句“一切真正的艺术只能从直观认识出发,决不能从概念出发”相同。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21    我知道陈丹青指的不仅仅是绘画,它同样适合摄影和文学。那么,我此时所拍摄的东西,是不是就是他所说的“无内容、无主题、无情节、无故事的一个小画面”呢?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22    由此,想到了日本的摄影大师森山大道,他的街拍几乎都是不用对焦,眼到手到,几乎到了机身合一的程度,那真正是在拍他眼睛看到的东西,那一个个小画面组成的生活形态成就了森山大道在摄影界的地位。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不也是有着同样的道理吗?他们要的就是真实。

广州的记者许星说:“我以为表现这样好似全无的状态的艺术家是带着情感的,无功利的倾情投入,作品自会动人,不论美术、摄影,甚至文学,都可如此。”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23    那么我之前所问的“意义”是否就藏在每一张照片中呢?有人说:艺术,是让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但人性大于理性。人性的完整性包含着理性和理性之外的部分。人们已经习惯于理性的方式,因而很容易在自愿状态下被奴役,被知识和思想所牵制,无法怀疑和反省,这是人类最大的悲哀。
    艺术的目的,是在人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感受到限制并试图突破它,这就是人的自觉,这种自觉反过来可以转化为思想和推进科学的动力。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24    然而,这一切的理论看似与曾经的认识相左,一个是做好功课,有备而来,一个是让内心的艺术感觉自然迸发,究竟哪个才是可行的呢?

其实,这个看似矛盾的理念一点都不冲突,用森山大道的话来说:“瞬间与瞬间之间的反应之间,与个人的记忆、认识、以及生活的形态有关。尽管是动物性的反应,意识也早已介入于其中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25    所以,摄影决不是胡乱按动快门,它一定是源于艺术修养和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基础之上的,没有这种基本内在作为逻辑支撑,是无法拍出好片的。也就是说____注重内在实质的表现力永远高于表象形式美,真实意味着艺术感染力的源泉。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P26

注:1.可对比我在2015.12.4发表的【瓷都景德镇掠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5fba9a00102w6l9.html
        2.因新浪无法播出音乐,故不能选择喜爱的音乐配文。


          【由景德镇陶瓷古窑摄影所想到……】

 

                    

 

     景德镇,我又来了。

    是的,瓷都,我兑现了2015年的诺言。只是应该对青花瓷以及“缠枝莲”说声对不起,尽管喜爱却在这次说走就走的匆忙中忽略了对你的关注,人生或许就是这样,许多东西是由不得自己的,只能由着命运行进。

 

 2018.3.4依旧拿着95元一张的门票走进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但已经没有了上次来时的激情,似乎多了一份理智和忧郁。面对博物馆里为游客做秀的陶泥工、画坯工、上釉工的表演,我依旧是在光影里打转,寻找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唯一不同的是拍照时用了补光。依旧寻找着不同的视角与前景,但看起来变化并不大,依旧与上次雷同。

 

究其原因,或许所有这些仅仅是表象上的改变,并没有从陶瓷文化的深度和历史的层面上去表现它。有时说说容易,真要是做的话,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且耐心的听他们述说,然而这一切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而作为影人,最捷径的办法是寻找光影,但却失去了深度。

 

面对千年古窑(经历唐、宋、元、明),我无法如凤凰涅槃般的走进你的内心,去感受那1200年的风雨飘摇,那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依旧在这83万平方米的园子里矗立,仅仅被观赏,或许你可以打开人们的想象空间,或者填充人们欠缺的陶瓷知识。但又有多少人不是在走马观花?

 

请原谅我的匆忙,请原谅我不能向老窑工们一一请教这悠久的历史与工艺。我知道,他们身怀绝技,在取土、练泥、镀匣、修模、洗料、烧炉等工序是如何的精益求精,才造就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也知道作为“青花技法”的专业画工,不但要熟练的掌握描绘的技法,还要掌握颜料的料性与水性,方能画出好的青花作品。可是今天,我只能浮光掠影,以至于不能与你们探讨你们的创作理念和你们作品背后的故事。

 

夕阳西下的时候,张老师、许老师我们三人驱车来到离景德镇不远的天宝龙窑,这是一个由浙江人开的新窑,他来景德镇已经有二十几年了,专门烧制水缸。我不知这水缸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用?但看情景,他经营的还不错,过两天他就要出国旅游了,所以,他心情很好,也很配合我们的拍摄,特意燃着了龙窑。

 

水缸的边缘在阳光的照射下,恍如一个个梦幻,衬托着窑工辛劳的侧影。窑工们敲敲打打的身影与此刻的光线是影人们求之不得的。但我不知道我的片子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反映出窑工们制作过程中的一个侧面?

记得陈丹青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我记住了库尔贝说的“画你眼睛看见的东西”。就是要无内容、无主题、无情节、无故事的一个小画面组成生活形态。”这话似乎与叔本华的那句“一切真正的艺术只能从直观认识出发,决不能从概念出发”相同。

我知道陈丹青指的不仅仅是绘画,它同样适合摄影和文学。那么,我此时所拍摄的东西,是不是就是他所说的“无内容、无主题、无情节、无故事的一个小画面”呢?

 

由此,想到了日本的摄影大师森山大道,他的街拍几乎都是不用对焦,眼到手到,几乎到了机身合一的程度,那真正是在拍他眼睛看到的东西,那一个个小画面组成的生活形态成就了森山大道在摄影界的地位。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不也是有着同样的道理吗?他们要的就是真实。

广州的记者许星说:“我以为表现这样好似全无的状态的艺术家是带着情感的,无功利的倾情投入,作品自会动人,不论美术、摄影,甚至文学,都可如此。”

 

那么我之前所问的“意义”是否就藏在每一张照片中呢?有人说:艺术,是让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但人性大于理性。人性的完整性包含着理性和理性之外的部分。人们已经习惯于理性的方式,因而很容易在自愿状态下被奴役,被知识和思想所牵制,无法怀疑和反省,这是人类最大的悲哀。艺术的目的,是在人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感受到限制并试图突破它,这就是人的自觉,这种自觉反过来可以转化为思想和推进科学的动力。

 

然而,这一切的理论看似与曾经的认识相左,一个是做好功课,有备而来,一个是让内心的艺术感觉自然迸发,究竟哪个才是可行的呢?

其实,这个看似矛盾的理念一点都不冲突,用森山大道的话来说:“瞬间与瞬间之间的反应之间,与个人的记忆、认识、以及生活的形态有关。尽管是动物性的反应,意识也早已介入于其中

所以,摄影决不是胡乱按动快门,它一定是源于艺术修养和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基础之上的,没有这种基本内在作为逻辑支撑,是无法拍出好片的。也就是说____注重内在实质的表现力永远高于表象形式美,真实意味着艺术感染力的源泉。

 

2018.8.25  15:51  于东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