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大理崇圣寺@芝麻视知觉】
					
											标签:
																				
                            佛国历史沉积圣者气象体悟生生之妙谛“不在之在” | 
					分类: 原创-摄影与文学《随笔》 | 
 
 
 
 
 









 


 
注:
1),“不在之在”,此处可以理解成“道”,神,境界之类。
2),文化精神的降解____传统一方面抑制发展,另一方面非发展又不足以显现传统的恒常性。
【我眼中的大理崇圣寺@芝麻视知觉】
 
佛国之都
香客朝圣 
五色五蕴 
崇圣寺游
青袅五月 
视觉玩家 
 
 
 
 
 
面对大理崇圣寺悠久的历史以及它的内敛和至伟,我既不想用意念去表现,也不想用幻觉来展示,更不想用纯然纪实方式呈现,……。在我的认知的视界范畴,我只好用我的镜头,调动我的审美偏好和对它的认知____来倾力表现其中的内在蕴意和美。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来崇圣寺了,2000年春节欣来此地,那时还没学摄影,纯属菜鸟。即便如此,那时崇圣寺的印痕已然在我的脑际了。旧地重游,如今我作为摄影人来到此地,其意义与17年前自然不同;至少,我可以用自已的镜头语言和审美视角呈现一个我意象中的崇圣寺了____当然,这种镜像写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力的美学蕴涵是否达到我的预期或是另外一回事。重要的是,有力的写实作品,要使它是富于“有意味的”,对摄影人来说无疑于一次挑战自我____因为人众,总是难以摘取艺术殿堂的辉煌桂冠。
这一次,上苍会眷顾垂青我吗?
我,不知道。
 
历史沉积、岁月苍桑,圣者气象____而表现佛国禅境的象外之意(象)是我面对的难题。注重光影的虚实,我的艺术的视界看到了什么?作为有意义的镜像的图(片)底(色)关系是图与底公共轮廓,而图与底各有一个被共享边界分离的面。在此,作为物象的阳形与作为背景的阴形,共同构成了图片画面关系。离散的阴形,作为虚化空无,总有向外层分离的力,当这种力在整体层级的互补中达于致中的完形时,和谐的镜像便以光感织成一个阴与阳的统一。而这种公共关系的“不在之在”即是道,即是圆觉范式。如此,我对它的文化内涵美学蕴意把握不够彻底?
三塔倒影,碧水涟漪。云雾远山,步踩绿荫……。
阿弥陀佛!对此,我依然选择实相来表现日常肉身对佛的态度的禅境样式___虽不免手法重复,但内涵正向至一的向力心力靠扰,不是吗?善哉!……有佛光从云雾中射向三塔,射向那历经30余次地震考验的佛塔,真乃神天助也,令我一洗青眼!
据史称,明朝正德年间大地震中,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都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10天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如此奇迹,或传说,抑或美好的杜撰?___此事的真伪,不去考究,我并非考证家。呵呵,……。
佛塔亦称宝塔,为浮屠,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法器(物)。而崇圣寺中的主塔、鸿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三圣金像五大重器,历经世代沧桑,崇圣寺与四大神器如今已荡然无存,五大宝物唯三塔在此神奕昭显。我只能从新建的崇圣寺的琉璃中、从金碧辉煌的观音雕像上,去探寻它那昔日的圣者气象和佛国禅意了。空气中似有光线照耀,云雾蒸漫,渲染了这千年的大理佛国之都____圣地无与伦比和气势不凡!
除了大自然的景象和这雄伟的建筑让人顿感它曾经的厚重之外,最给这崇圣寺增加分量的,便是史上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曾有九位因不爱江山、弃决美色、烦务之辈___遁入空门,在崇圣寺出家为僧,从此六根清静;现代社会,好象除查尔斯王子外____至少,我不知其后还有第二人对佛家义谛如此笃信执坚。
我不入佛门,是我自在明心;我不欣向基督,是我不够虔敬。我不妄念成“佛”,却但得觉悟。信与不信,不在形式而在觉悟、在明心、在体悟生生之妙谛。我非信徒,我即我独立自存的人格,如此而已。
摆着皇帝塑像的高僧殿是我必来驻足观止的;但超广镜头却不能将九位帝王全部纳入镜象之中____令人遗憾!
当我气喘吁吁地爬上最后面的新建的雨铜观音殿时,辽阔的洱海和大理的全景展现在眼前,此时上苍像打了一盏探照灯,浅浅云层飘移变幻中的阳光,太阳不时将它的光芒欣撒在崇圣寺前和洱海后的百家屋宇之上,顷刻又照在佛塔上,如此变幻,似佛光显现,庇佑众生。
 
艺术视知觉的辨识度无论是奇异的别样还是写实的取意;无论是简约的风格还是华丽的铺陈____传神的捕捉,绝妙的写意,它本质上呈相某种思想性的延伸。艺术作品没有这种牵引,定然是贫乏的、失败的。而把握艺术真谛的观照更是个人性情和审美取向及其文化素养的势能。“诗言志、文载道”。依我看,它们是同一个“不在之在”的不同称谓而已____文化精神的降解,仅此而已。
“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安塞尔·亚当斯)。因而能用摄影镜头的语言方式表达个人情感及体悟,此番算是足矣!
注:
1),“不在之在”,此处可以理解成“道”,神,境界之类。
2),文化精神的降解____传统一方面抑制发展,另一方面非发展又不足以显现传统的恒常性。
 
 
2017.10.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