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之行(七)—— 母 爱
标签:
情感挂牵爱意传承真情 |
分类: 原创-摄影与文学《随笔》 |




大凉山之行(七)——
母
芝
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是无法掩饰的爱意,柴门内温柔的目光,抚慰着那个盈满笑意的小脸,L形的排列,像是一道倾泻而下的暖阳,落在那两个幼儿身上。这动人的一幕,让我情不自禁的按动了快门。
在外拍摄的时候,每每碰见这种母子情深的场面,都会下意识的按下快门,因为那是最能牵动我神经的元素,或许是共鸣吧,应该说是我内心情感的折射,所以我更愿意用影像的方式来表达。
比如这个端详着孩子的年轻女人,孩子的一颦一笑都牵扯着她的心,那总也看不够、听不厌的神态,那从心底流露出的爱意写满她的脸颊,可以让你即刻判断,她是小孩的母亲。是的,那浓浓的爱意能融化最冷酷的心,能温暖整个世界。那亘古不变的母爱呀,在大凉山的腹地,在依旧贫困的彝族山寨,依旧书写着最伟大的诗篇。
其实,无论是柴扉还是朱门,母爱与贫富无关,与年龄无关,它来自于本能,来自于血脉的传承、骨肉的亲情,或者说它来自于自身的体验和情怀,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一句话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受到那满满的爱意,那是“注意身体,好好吃饭”的叮咛;那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骨肉深情;那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
从幼时我们接受母亲的爱,到给予我们孩子的爱,再到回馈母亲的爱,相互之间的渗透和滋养以及传承,像一条涓涓流淌的大河,永不枯竭。
今年大年三十我写了一首似诗非诗的分行文字《挂念》,诗的意思是挂念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因平时每当我端起酒杯、做了好菜,就想到了他,那种牵挂不能开口,一开口眼泪就止不住,所以过年时想用文字把这种感情记录下来。可我表弟说我不该发表,因为这引起了他远在伦敦读书的女儿的牵挂和难过,他说:“你只顾你自己抒发感情,你想没想到只身在外孩子们的感受?”
我说,其实,我想到了。
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这份来自父母的暖意和牵挂呢?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懂得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最无私的爱超越了时空呢?人一般都会在动容的时候反思,人间真情也会在这样的沟通之后得到更深地理解,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隐忍着这份感情?为什么不能相信他们会将这份爱,化为一种力量,变成激励自己的动力呢?
其实,我也理解我表弟的心思,因为那也是一种爱,那或许是千千万万个中国父母最深沉地爱。
如果说,这是爱的传承,多希望它一直这样传递下去呀。
大凉山,尽管你依旧贫寒,可你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真情,感受到了母爱。
2017.2.1
注:图片拍摄于大凉山美姑县依果觉乡
音乐:《森林之歌》纯音乐

加载中…